关键词:语文课改;学习目标;展示点评;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77-03
在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中,每一位教师都如同一只火中的凤凰,在燃烧中痛苦,又期待着重生的快乐!
在高中语文课改的摸索中,我们且行且思,对暴露出一些问题作出了反思与改进。
一、学习目标要明确
一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这个故事充分显示了确定一个明确目标的重要性。教学也是如此。刚开始教课的时候,就像第一组人的向导,只知道自己该向高考的方向走,但是真正的高考是什么,课上应该讲什么,心里一概不知;后来成了第二组人的向导,知道了高考是什么,但对于课上应该讲什么还是不太清楚;现在,开始试着做第三组人的向导。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却不太容易。比如语文知识点,除了要有最基本的背景、作者、字词、段落、结构之外,还有细节鉴赏、语言品味等等,因此如何在庞杂的知识体系中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呢?
二、整合单元,分解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位母亲都说自己的孩子比对方的聪明,于是两个人打算比一比。就比谁在最短时间内能教会孩子认读20个汉字。第一位母亲把20个汉字写在题板上,让孩子反复读;第二位母亲把汉字分为5组,每四个汉字编成一个小故事。你能猜出比赛结果吗?
很显然,第二位母亲的孩子更容易在较短时间内记住这20个汉字。她不仅运用了孩子喜欢小故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她分解了目标,使每次学习的目标更明确。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我们总怕学生学不会,其实越是面面俱到,越是面面不到。高中语文是以文体划分单元的,如果我们能把同类文章的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课中,各有侧重,既可以减轻教学任务,又可以分层深入地进行练习,讲练结合,学生的印象自然会更加深刻。
比如,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写景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学生首先得知道写的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通过景物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然后再探讨作者是怎么写的。前三者是共性问题,后一个则是个性问题,它不仅涉及作者的写作思路,还涉及很多具体的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应该作为重点处理。而写景抒情的方法又很多,而且每一篇文章可能涉及的不止一种,这就需要有所选择,以单元为依托,抓住其中一两点最突出的来讲。常用描写景物的方法有: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3.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等。
4. 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等。
5.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通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
6.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等。
三、展示和点评
(一)最初的展示和点评
展示和点评是高效课堂最突出的特色。多数学生在展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可能写不对或写得乱;可是在点评的时候,经常是思维混乱,词不达意。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都还没弄懂,更别说评价别人写的了。所以课堂上一旦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就着急,经常为了赶课时,就又自己开讲了。
为了能让课堂更节约时间,能让点评的同学更有自信,我曾做过两次尝试:
一次是把答案给点评的同学,让他们做到心里有底。但是,这种做法,学生在点评的时候虽然有据可依,但是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住了,缺少了思维碰撞的火花。
另一次是把探究案以试卷的形式,按点给分,做了详细的评价。然后分析每一组的答案,让写得不对、写得不全的小组去展示,让写得好的小组点评。这种做法相对要好些,给点评的同学带来了不少自信。
展示不是为了订正答案,点评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为了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给大家提供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形成讨论,促进课堂的生成。而随机的展示和点评,可能不能或者不能完全达成以上目标。而第二种做法相对要好些。此外,让写得不好的组展示,首先督促他们进行二次思考,他们的思考与合作相对会更深入;让写得好的组点评,不仅给点评同学以自信,而且,让写得不好的组,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督促他们不断努力。
(二)展示的内容及形式
一张语文学案,一般至少得设计3个问题甚至更多。一节课,把所有的问题都展示出来,那肯定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展示时一定要注意展示那些难点问题。如果对学案做了充分的分析,一定要展示学案中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或者存在共性问题的题目。这样,既可以集中攻克难点,又可以节约时间。其他问题可以用幻灯打出答案,让学生自己订正,有问题再讨论解决。
高效课堂的展示方式并非只是上黑板板演,这要根据学科特点来确定。比如,语文是需要诵读的,在进行完预习案后,让学生在配乐中诗情画意地分组品读,也是一种展示。再比如周记,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出最佳作品,给出推荐理由,然后逐个展示,各小组分别打分品评。总之,展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一定非得写下来。
四、如何让学案式的语文课具有语文味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传统教学尽量把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体悟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当然,这种知识的学习可能不够深入。还需要在以后做系统的练习。实行课改之后,有时用学案上语文课,虽充分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知识点的归纳、各种答题方法的总结,但让人感觉语文课似乎变成了试卷讲评课,好像失去了语文的味道。我认为,任何改革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的课改也是一样的,如何在课改的同时,继承传统语文课的精华,让学案式的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来,这恐怕应是语文课改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我们都在路上,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中高考仍是我们的课改舞蹈的镣铐,让我们努力争取跳出最美的舞蹈,迎接课改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