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词赏句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提升鉴赏效果,收获感悟;品词赏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味”,使语文的学科性质,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更好地体现。
关键词:阅读;品词赏句;想象力;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47-02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教学需要凸显“语文味”,将其发展为一种特色,形成整体美。语文课堂怎样才能突出“语文味儿”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琅琅的书声中回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吕淑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并体会语言的妙不可言。应该怎样读书呢?
(一)读应当保持正确、流利
这一要求是最基本的,正确、流利是读的重要基础。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第一课时,他设计的重点是认读生字,熟读课文。乍一看,做法很简单: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读通重点词句——逐段疏通课文。但是就是他这样不厌其烦的指导、示范,多种形式的练读、检查,才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懂了课文,奠定了后来对林冲性格个性化解读的基础。这样的读是必要的,也是充满了语文味的。
(二)读与思相结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必须用心,积极思考,才可以使学生已掌握的经验被激活,在读的过程中收获感悟,获得新知,进而能够发现新的困惑,之后在学生、教师、教材之间展开有效的交流,使语文学习具有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够边读边思考,在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反复读,要求学生提出三个价值最高的问题,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提的问题最有探讨价值,必然会仔细读认真想;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读。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够仔细阅读,能够在阅读中认真思考,掌握了质疑释疑的方法,深切理解课文,阅读达到了深层次的水平,具备了更强的“语文味”。
(三)在读的过程中要投入感情
这种读实际上也是一种升华,在读书和思考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理解课文,形成自我非常独特的感受,情感实现了升华。利用朗读对这种感情创造性地表现,将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全部读出来朗读过程中投入感情会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富有“语文味”。
二、通过品词赏句回归
课文中的语言不仅丰富,而且耐人寻味、十分精湛。如何使课文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呢?品词赏句是非常好的途径!正如于漪老师所做的那样—— “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语文课堂采取品词赏句这种途径,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更深刻的理解,获得更好的感悟,提升鉴赏效果;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学生通过读真正体味文章的味道,真正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即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应当将品词赏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坚定不移地应用。
(一)比较品析
在品词赏句中展开比较是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对各种词语、句式、语序的比较,可以把握课文中语言的精妙应用,有助于真正体现语文味。
(二)要结合上下文品析
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往往是统一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能将字、句、词分开孤立理解,流于肤浅。语言文字蕴含的情味、理趣、意蕴等都融合在上下文里。
(三)展开想象进行品析
意象性强是课文的突出特点,会使读者产生想象的空间。利用想象能够将枯燥的符号,形象化、生动化,让读者产生画面感。利用想象有利于降低课文的理解难度,化深奥为通俗,让人产生无穷的回味。
(四)在拓宽中展开品析
教学资源包括课本与课外的资料,通过拓展对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都充分利用,辅助学生可以更好地品词赏句拓宽品词赏句的空间。
三、在写的训练中回归
重理解轻表达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个问题。学生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可以着手训练学生的写,这实际上是语言的积累、内化与实际运用,通过语言对内心情感抒发,赞美快乐的童年、充满魅力的大自然……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完美实现语文这门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一)引导学生模仿写作
儿童与生俱来具有模仿这种天性。实际上教材选取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写作的范文,学生可以对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情感抒发等方面展开模仿。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写作
概括性与间接性均属于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征。文学作品往往存在很多的空白处,需要读者发挥自身想象来填补,这样才会使当时的情景更加丰富饱满,人物形象真切生动。实际上在想象中展开写作,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使学生在写作时学会升华
学生应当对所学文章的真实情感做深刻的把握,能够将作者的情感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下笔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把握这个时机,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利用激荡的情感自然回归
激荡的情感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如果能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那么他的语言才会富有感染力,在评价、鼓励学生方面会更加擅长,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童真,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也会更加浓烈。激荡的情感同时也产生于课文具有感染力的故事。在教师授课前,学生应当对课文预习,对课文有所领悟,接着,教师主动从方法上对学生做好引导,使“读”、“品”、“写”这几个环节配合好,融合成一体,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激荡的情感,从而受到激励、感染与积极的熏陶,能够在一种高昂的氛围中获得顿悟,或者展开想象,在思维与情感方面受到震撼,进而领略课文中人物的个性、思想等。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钱正权说过:“语文课要有两种趣味——情趣和理趣。”有了这两种趣味,才有真正的语文味,才是完整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