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应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高效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角色定位;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24-02
高效课堂是指用较少的教学投入能获得相对较高教学收获的课堂教学。在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值得深思: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什么地位;在课堂的生成中,教师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主动学习,还要不要教师的主导等。不少的学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从主导者转变为多样化,教师在高效课堂中是以服务者的身份去协作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消解”。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才能走进新课堂,并且他们认为这才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对这种教师角色转化论,还有必要重新审视。
一、高效课堂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消解”
新课程实施后,构建高效课堂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在目前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界的大部分人认为教师应该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主导地位面临着许多质疑。部分学者提出了种种消除教师主导的论点。
第一,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对立了起来,认为一旦主导必然导致专制,压制了学生的主体,甚至一些地方的改革经验总结认为要真正的让学生主动起来,就必须要求教师从主讲的舞台上退下来。
第二,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过程,不存在谁主谁导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关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都一直认为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教师能决定课改的走向,但是一些课程改革文件和论著却回避了教师主导。可见,没有学生响应的教师完全主导,正在被淡化,也逐渐被“消解”。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如何,应怎样发挥在高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课程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具有社会组成的基本特征,因而一些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环境就是一种社会环境,即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第一,教学环境具有强制性与规范性;第二,道德角色及其关系具有特殊性。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教师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应扮演好两个主要角色:课堂的道德角色和课堂的知识引导角色。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德育引导者
普遍认为,在传统教育形态下,教师是以绝对权威的角色出现的。学生是一个天真的单纯体,这样的观点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绝对地服从老师。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对学生发出各种命令,对于遵守的,教师会给予奖赏,对于不遵守的,教师会给予惩罚,这些都是教师作为权威者的表现。从以往来看,这样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学仅仅是教书育人的一个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也要育人,不能摆脱道德上的考虑。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对于教师的道德角色,要有一定的认知。首先,课堂教学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发展学生的道德水平。其次,课堂教学中的道德关系存在于多种形式之中。再次,教师的道德角色占课堂道德的主导地位,表现为他可以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制约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课堂环境接近于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人际关系。
所以说,在课堂上,教师的道德角色也决定了师生关系,甚至课堂环境。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中是权威者的角色,而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为合作者、协助者的角色,并同时蕴于知识传授和课堂道德环境中。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十分容易引发道德问题,并且,由于学生又处于各种能力包括品德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的道德角色就显得更加突出。教师虽有权利干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活动,但也存在底线,即二者交往中不能出现不道德的情况,即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不能成为不道德的根源,这样才能使学生不厌倦直至喜欢此门课程,才能更好更高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师是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的设计师
有人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从主导者转变为多样化的辅导者;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协助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消解”。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有其片面性,是对高效课堂理解的一个误区。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应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师。没有教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不会有高效的课堂教学。
根据主导一词的来源及各种论著对于主导的解释,在这里可以把教师主导作用描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的主要方面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一种教育影响力。在目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一种应试教育下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可以被随意否定和消解的。依据如下:①教师主导是教书育人的关键。众所周知,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如果离开了教师,没法实施素质教育,也不能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得到保障,并且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由老师组织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如果否定了教师主导,本质就是否定了教学和学校。②教师主导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组成一种互动交流的两个方面,缺少哪一方面,教学过程都会受到影响,也不能构成教学,教学又是教师通过一定的组织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要的教师角色,只要进行课堂教学,就不能缺少这种主导作用。
(三)教师应该是平等课堂互动的推动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学生在心理上必须接受教师,心里也必须喜欢教师,这样,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才能轻松被学生接受。因而,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师生关系应该以以下几点为基础: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民主平等并不要求二者在角色、地位上的平等,但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互相尊重,平衡对待,否则,师生就无法理解、信任,甚至会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尊师爱生是链接师生主体的情感纽带,如果不能尊师爱生,就不能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别谈课堂效果了。师生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实质上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吴殿华.论教师的个人权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0, (3):15~18.
[2].叶上雄,唐安奎.教师主导能/消解吗[J].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 2009, (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