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教师要想突破教学关,快速成长,需要在学习、实践、研究、创新几个环节上下苦功夫。要善于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看、多想;结合教学实践学习教学理论;善于从交流中学习。下苦功夫备课;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教学中要有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坚持写教学日记和教学反思,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关;快速成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20-04
青年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当自己初出大学校门成为一名教师时,往往既兴奋、激动,同时也有些紧张、不安,担心自己能否早日突破教学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就教师而言,如果突破不了教学关,不能胜任教学工作,那么不管以往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多么优秀,其他方面表现多好,也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所在。因此,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都迫切希望早日突破教学关,并在教学上快速成长发展。那么青年教师如何才能尽快突破教学关并在教学上快速成长呢?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认为青年教师要想尽快突破教学关并快速成长,需从学习、实践、研究、创新等方面入手。
一、广泛学习,以学习促成长
一个青年教师要想尽快突破教学关隘,做到能教学、会教学、善教学,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广泛学习,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下苦工夫学习,通过学习来促进自己的快速成长。
(一)认真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
对于新任教师而言,身边的每一位老教师都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他们在多年教学中总结、积累的丰富经验,非常值得青年教师学习、借鉴。
向老教师学习,要坚持做到“三多”,即多听﹑多看﹑多想。所谓“多听”是指要多听课。首先,要多听师傅的课;其次,要多听校内其他优秀教师的课;第三,如有机会和条件,要努力争取多听一些名师的示范课、观摩课。“听课”要会听,知道听什么。听课时不仅仅要听教师在一堂课中讲授了多少知识点,更要听教师在一节课中是怎样启发、引导学生走进课本的?又是怎样巧妙地去处理重点、难点的?所谓“多看”,即要多观察老教师是如何驾驭课堂,如何解决师生互动,如何处理问题的,并发现其可供自己借鉴之处。听老教师的课,不能只是一味地听授课教师的授课技巧,如怎样巧妙处理课中的重点、难点等,还要善于观察老教师是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处理师生互动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要善于观察授课教师是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提出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是如何反应的。一节课下来要观察学生在这一节课中,真正地参与了多少,学到了多少?久而久之就会知道,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学生,甚至会预知学生有无话可说,会说到什么程度,下一步应该如何在更高层面上启发和指导学生。所谓“多想”,即是要对比老教师的教学,多反思自己的教学,看自己教学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听课时仅仅把别人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去思考。当发现授课教师教学中的亮点时,要思考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及如何运用的问题;当授课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时,要积极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在自己任课的班上能否用同样的方法?如果用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二)多向教学理论学习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学习教学理论,是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自古至今,前辈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理论,其中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及当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这些理论结晶既是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这些先进理论,从中汲取教学智慧和力量。有些教学理论可能大学时期已经学习过,但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学习多是肤浅的书面上的学习而已,因自己缺少教学实践的体会,对其理解、领会往往并不深刻。只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带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教学理论,理解才会深刻,这时往往会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广泛涉猎多读书
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远远超出教师的预设。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努力扩充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一个合格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师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杂家。应通过多读书,对天、地、生、文、史、哲,人情风俗,社会百态都有所了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派上用场。对教师来说,读书就是充电、就是加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通过多读书,才能给自己寻找到无尽的源头活水。
(四)善于从交流中学习
随着科技的发展,校园网、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广的交流平台。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和本校、本地的教师进行交流,而且可以同异地的教师开展交流,这样的交流无疑会带来更多学习机会。校内交流或异地网上交流时,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研讨,与大家共同就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曾经的经验和教训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种交流、研讨,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很多自己不曾遇到或未曾想到的问题。对于别人的意见,要善于聆听,注意借鉴,补充、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交流研讨中,在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要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只做听众或看客。其次要敢于亮丑,大胆地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拿出来让大家品头论足、批评指正。大家针对自己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教学理念,这正是自己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机会,使自己能够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二、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才能出真知,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新任教师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在广泛学习基础上,只有大胆实践才能不断提升、发展、完善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会教学、善教学的合格教师。在实践层面上,青年教师尤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下功夫了解教材、熟悉教材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新任教师必须尽快了解、熟悉教材的内容、结构、要求等,切忌自以为教科书上的内容以往都学习过,从而拿起教科书来就上课。了解、熟悉教材,首先要了解、熟悉本人任教年级的学科教科书,其次要了解、熟悉任教学科不同年级的教科书。唯有如此,才能对本学科教科书的体系及其内容、结构、要求有一个总体了解,也才能对学生以往学过了什么,具备什么样的学习基础,现在应学习、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提出什么问题,下一阶段、下一年级该学习哪些内容,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是什么关系等做到了然于心。再次,如有余力,亦应浏览、了解一下相邻学科教科书的内容。
(二)下苦功夫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基础,新任教师尤应在备课上舍得下苦功夫,花大气力。首先,备课时要反复揣摩、研究教材,吃深吃透教材内容及要求,并做到烂熟于心。其次,要下功夫备学生,掌握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特点等。在认真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认真设想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处理方法、补救措施。再次,课备好后要先行试讲,以检验备课效果。试讲可以是自己对自己讲,也可以面对别人讲,并征求意见、建议后补充、修改、完善教案,直到自己完全满意为止。
(三)打破常规,大胆尝试
在不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前提下,要敢于大胆探索、尝试新的教学形式。例如,笔者在教授《变色龙》一课时,曾大胆使用模拟“庭审现场”的形式组织教学。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就这段课文的内容提出了假设: 赫留金由于对奥楚蔑洛夫的审判不服,就将奥楚蔑洛夫告上法庭,要求法院重新审理。我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发表不同看法。于是我说:“好,现在开庭,带原告赫留金和被告奥楚蔑洛夫。”并且迅速把学生分成了不同小组。接下来通过模拟当事人陈述、原告出示证据、法庭辩论、休庭评议等环节来组织教学。在最后宣告判决环节,我出示了判决结果:此案件与狗主人——尊贵的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先生无关,赫留金伤势系钉子所伤,想要讹诈赔偿款,无视我国法律,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二个月。警官奥楚蔑洛夫,秉公执法,一心为民,无罪当庭释放。驳回原告请求,本判决为终审判决,不得上诉。诉讼费用由原告赫留金承担支付。对此判决,学生一片哗然,均表示不服该判决。于是,我们一起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在一阵探讨争论过后,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得出了结论:在俄国沙皇封建专制独裁的黑暗统治下,在法律上是没有真正平等的。这节课后,学生很高兴,不仅仅沉浸在文本中,而且也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语文观,教语文就是教生活,要注重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与学生的感情联系,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因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授课再怎么用力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唯有在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感情联系,获得学生心悦诚服的基础上,再施之以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树立研究意识、创新意识
(一)备课时要带着研究意识
在带着研究意识备课方面,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做法既是在下苦功夫备课,同时也是在潜心做研究工作。其具体做法为:第一次备课,独立备课,不看任何参考资料,首先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求搞懂搞通。第二次备课,则广泛涉猎各种参考资料,并对照参考资料,看哪些东西自己想到了,别人也想到了,哪些东西自己没有想到,但别人想到了,并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补充进自己的教案。此外,对那些自己想到了,但别人没想到的东西,到课堂上去用一用、试一试,以检验自己想的是否有道理,如能验证自己想的确有道理,就可能会成为自己的特色。第三次备课,根据教学中的实践,边教边改,不断补充、完善,并每课必写“教后记”,做到“一步一陡一回顾”。笔者尝试着学习、借鉴于漪先生的备课经验,虽然花费的精力要比通常备课多出数倍,非常辛苦,但收获也确实很大,真可谓是累并快乐着。
(二)坚持写教学笔记、教学反思
叶澜先生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育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育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法,通过教育反思,教师可以记录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思想轨迹、教育教学行为,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得到提升与成长。青年教师要养成写教学笔记和教学反思的好习惯,随时随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及其背景用教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梳理后写教学反思,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写教学反思,要深入反思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寻求其规律和理论根据。在坚持写教学笔记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要定期进行系统的总结、提炼、升华并循环上升。如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带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
(三)善于在学习基础上创新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对他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要善于结合自身特点、特长,加以取舍、创新,而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用。因为别人的方法都是在当时、当地、特定对象前提下发明或使用的,换一个时空,换一种对象,未必完全适用。因此,在引进、学习、借鉴他人经验时,要力戒简单模仿、完全照搬,而应在理解其精髓的基础上再创新。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虽广为人们推崇、运用,但运用时却是要注意具体条件的,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照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需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不能只追求小组合作这种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考虑什么情况下才需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不必采用合作这种形式。因为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采用学习这种形式,合作学习应是在学生独立学习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的学习形式。如果学生独立学习就可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第二,要考虑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到底要让学生具体解决什么问题?合作起来应是讨论、解决一些个人学习无法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不能是围坐在一起闲聊或互相对答案;第三,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要能够人人动脑筋,出智慧,做到互相启发,而不能有人动脑筋有人偷懒。做不到这三点,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没有使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