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5-04-29 00:00:00魏凤萍

摘 要: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若从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寻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作文教学就要回归本真,从教师观念转变、生活感悟、作品审美、认知规律、写作心理等角度关照学生的写作。

关键词:写作现状;观念;阅读量;讲写结合;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7-0036-03

不可否认,许多语文教师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做出了艰苦的探索,种种改革实验报告屡见报端,作文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但最终还是不能尽人满意,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我们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发现,大多数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如出一辙,缺少创意,缺少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为此,作文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分析:

(一)“师本观”取代“生本观”

关于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人认为是教师包办,用自己的思想和模式灌输学生,使学生失去主体性;有人认为是教师引导不当,作文教学目标不明确,训练又形不成体系;也有人认为是学生缺乏生活,没有生活的源泉,写不出有新意、有内涵的文章。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如果把它提到教育理念的高度,却不够科学,可归源于“师本观”,即“以教师为本”的教育观念。其主要特点是:教师为课堂之本,学生是实践教师教育思想和主张的载体,教师的教育理念装载在学生这艘船的载体上。这种“师本观”贯穿在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①命题。主观性盲目性强,命题激不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学生心如止水,敷衍成文。②指导。或缺乏指导,命完题就撒手不管,任学生凭空去写,或指导不当,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评改。按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评改常常发现,同一文章,不同老师打分悬殊。④讲评。讲评一关,“师本”观表现得尤为突出,不仅把学生作文硬分解为不同等次和分数,而且要把“好文章”作为范例强加给全班同学,让每位同学舍弃自己的个性和优点,来模仿几篇“好文章”。久而久之,这些同学失去了锐气,失去了创造个性。

(二)“涸泽”代替“生活”

“涸泽”就是成语“涸泽而渔”,指抽干了水来捉鱼,比喻破坏资源的做法,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做事方式。学生的学习资源和作文资源是什么?是生活,日常生活、读书生活、社会活动等。传统作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课本中、教室中,完全割裂了学生学校生活和社会的联系,与“涸泽而渔”的现象是相同的,可称之为“涸泽”现象而非“生活现象”。一提起作文,老师们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教室,眼睛就盯住讲台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小的舞台,幻想在这里创造最优秀的文章。其实,校园和社会都是更加重要的课堂,但我们的老师对这种课堂重视得很不够,研究得很不够,利用得很不够。陶行知先生称之为“把文化当作中心”的教育模式,他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

(三)“形式主义”抹杀“写作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内容与形式的理论原理经常被违背,甚至可以说,作文教学是最违背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教学现象。作文训练的“形式主义”方法常表现为:作文内容的归类训练和作文技巧的写法训练。有一本关于作文备考的复习书,提出“考场作文归类示例”,列出了自我与传统人生观类、自我与祖国类、自我与家教类、我与教师类、我与生态环境类等类别的内容和写作模式,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学生对号入座,舍弃自己的感受和生活而去记住别人的现成的东西。

二、对策措施

(一)转变观念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落实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实践自主化作文的基本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抛开格式、选材等方面的限制,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能让学生在作文中“畅所欲言”的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二)扩大阅读量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多读好文章”。广博阅读,可以丰富阅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丰沛语言。有人把作文比作输出,把阅读比作吸收。这个比喻很恰当。熟读精思,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有益的读书方法,精华的片断需要反复咀嚼品味,要读得滚瓜烂熟,熟到使文章的语言若出于自己之口,文章思想若出于自己之心。有的文章,尤其是自己喜欢的文章,还应该背熟,做到脱口而出。大作家巴金在回忆他的创作基础时,念念不忘幼年背熟的二百篇范文;著名的学者苏步青中学时代背诵《左传》后,写出类似的妙文,使老师赞叹不已。

(三)讲读与写作相结合

课文即范文。语文教材上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精的美文,是教学生写作的最佳范文。平时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可对作文教学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在上《蝉》一课时,可教会学生“欲扬先抑”的手法;学习《贝壳》时,可教会学生“托物言志”的手法;学习《故乡》,可教会学生对比的手法;等等。这些文章在作文立意、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起到“榜样”的作用。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堪称作文教学中的经典,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朴实的魅力,语言虽朴实无华,却字字含情。

(四)注重学生的作文个性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从这点上伸展开去,创新作文就是要从成全学生的生命出发,使作文成为学生张扬生命,激发个性的平台。首先提倡个性创作。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为此,作文教学必须彻底破除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以激发学生解放自我,展示个性。其次营造创新作文的宽松环境。写作中要创设创新作文的具体环境,如在命题、结构、立意方面,尽量不要给学生设下太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创见,鼓励标新立异,对于新颖的结构或独特的表达应该及时肯定与勉励,如题目“孝子”,大部分学生的立意都是从“儿子孝敬父母”这方面来写,而有些许学生另辟蹊径,反过来写“父母孝敬儿子”。对此,我们要大力褒扬和鼓励甚至奖励。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应该说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到来,尤其是高考、中考中话题作文的不断推出,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必将为作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实践出真知,要认识和掌握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可以从书本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学习,边实践边总结。相信目前作文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