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分享校园生活的点滴?

2015-04-29 00:00:00王贞虎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10期

老师您好!我儿子在寄宿学校,很少回家,但他在学校不管发生什么回家都不和大人说,我们越是追问,他就越回避。这让我们做父母的很担心,是不是孩子在学校不快乐?或是在学校有什么心事?要不然为什么都没有事情可以分享呢?老师,听说您也遇到过类似困扰,请问您是怎样让女儿开口讲学校的事儿呢?

沟通信任

我们都知道,要让蛤蜊张开嘴,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它放在盐水中,慢慢的等待、静静的守护,它们自然会慢慢吐出心中的秘密。

其实,这位家长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孩子为什么不和父母说,就要看是否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长过于严厉:孩子不敢说,甚至不能承受说了可能会遭到打、骂这样的后果,通常会以压抑自己的方式和家长互动。

第二,家长自己焦虑: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紧张,不说也是保护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只能说孩子“太懂事”,懂事得超出了他这个年龄的特点。

第三,孩子说了家长也不相信:时间长了,孩子得不到理解,所以选择沉默不说。

第四,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指责、挑剔得多,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不满意,久而久之就不想和父母说了。

下面,我来分享我的秘诀:

首先,我很清楚孩子的课表。即使忘记,手机里也有课表的照片,所以我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每一天去学校会遇到什么样的课程、碰到哪位老师、或者是面临哪些挑战!

像女儿最有挑战性的二胡课在周五、每周四要上农耕课去种水稻;她最喜欢的游戏课在周二、手工课在周一,所以每个礼拜回家都有进度要督促她做。当我把这些课表谨记在心时,在回家的路上,就能带出话题:“你们今天游戏课玩什么游戏啊?”、“你们今天去田里面做什么啊?”

再来,我都会利用“开放式的问题”来问孩子!像是:你们今天上二胡课,老师带你们练了什么曲子?你上次不是说今天老师会请你讲故事吗?结果你讲什么内容呢?用这样的句型,孩子在回答前需要思考、或者是在心中回顾今天发生的事情。这样如果她心中有一些问题、或者在学校发生什么样“特别的事情”,她也比较容易想起来,告诉父母!

接着,创造一个“没有批评、开放、接纳”的氛围和场景!有时候,孩子从学校回来的情绪,不一定都是开心的,有时候可能是跟同学吵架、或是做错事情被老师责骂。当爸妈的切记不要马上从聆听者的角色,转成“法官”,建议先聆听,寻求内在对孩子的了解,体会孩子的感受。

在倾听并深切的感受孩子的感觉之后,询问孩子,下次再遇到跟同学冲突时,有没有“当事情再发生时可以做的事?例如:再一次好好沟通、请老师帮忙协调?”一起跟孩子脑力激荡,孩子年纪还小,她们能够创造出来的选项也有限,我们可以引导她们,想出双赢的模式。

或者是在孩子已经吐清她内在的不舒服后,可以冷静思考时,再问她:“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要指正你?我知道你可能觉得有些难过,但是你觉得老师的出发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者是有没有妈妈可以帮助你的地方呢?”

当然,孩子在学校如果有些问题累积的比较久,需要时间一点一点慢慢的开导,这样的问题日后我们再谈,但很多时候是孩子说出来了,他内在的情绪找到出口了,其实她就好多了!

最后,可以创造一些生活的小仪式,像是睡觉前说故事,每个孩子个别讲悄悄话,或是晚餐的饭桌上分享“最值得纪念的事情”,例如:最快乐的事情、最好笑的事情、最难过的事情、最想要爸妈知道的事情……

用这种生活的小仪式当契机,爸妈自己也敞开心胸,说说生活上有趣的、好笑的、想要跟孩子分享的事情,也让孩子有机会、有场合分享他们内心的秘密,经过这样的家庭团聚,一起凝聚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