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感动

2015-04-29 00:00:00徐楠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10期

白色的简易板房连成一片,上面插着鲜红的五星旗帜,像火。

远远的,有一个人踽踽独行而来。

这是多久了?他不知道。不舍昼夜地演算,不问春秋寒暑地试验,不停地在大漠奔波,一刹那数年的辛酸如潮水蜂拥而至,都只化成一声弥留在岁月里的长长叹息。

不过万幸。那人欣慰地笑起来,他们——成功了。

氢弹爆破绽放出的巨大云朵,是他这么多年以来,看过的最美最美的,一场烟火。

他的身后,茫茫黄沙上,有两行脚印,深深的。

那人叫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大山中的春天是最好的时节。

皑皑的积雪融化了,漫山遍野不知名的野花儿开了,破了冰的小河里,有那种细头细尾的黑鱼来回游动。

还有那些小小的身影,开始四处奔跑,扬起来一路银铃儿似的笑声,直直地洒在了他的心上。

万物齐生。

他扶着妻的手,颤颤悠悠地坐在石头上。兜兜转转已十年余,如今好不容易挨过了冬天,可他的身体却再不如从前了。

只是那间砖瓦房里的三寸讲台,那一百多双乌溜溜的眼睛,那一声脆生生的“老师”,自始至终,都萦绕在他的梦里。

他和妻走遍了半个地球,最后却在一座小山村驻足。

还要再待多久?儿女这样问。如果要他说一个答案,真的希望是——永远。

他叫朱敏才,昔日的驻外大使,今天的乡村教师。

他咽下一口烈酒。

他想起来走的时候老母亲朝他挥手,想起来那面高扬的党旗,想起来最终没能忍住的泪水。

物是人已非,欲语泪先流。

“爸爸,听说那边,已经通水了呢。“

他捧起一抔土,慢慢地,慢慢地,覆在老父亲的坟上。

村口的广播里,南水北调已然拉开厚重的大幕。

他叫赵久富,一个为了南水北调而流离故土的移民书记。

后面的话:

在我们的记忆里,还有新疆晴空上盘旋高飞的猎鹰,还有炎黄子孙脉脉相承的善举,还有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的中国医生,还有过年时巷子深处大院儿里飘来的饺子香……

他们长久地隐姓埋名,长久地默默奉献,长久地,不为人知。

他们都只是中国十六亿人口里微小的一个。

正是他们:正是他和妻十年的信念,山区的孩子有了知识的希望;正是他夜以继日的计算,中国不再受列强的欺辱;正是他以身作则的搬迁,南水北调工程得以开展......

尽管这个社会依然有贪官污吏和假冒伪劣,依然有坑蒙拐骗和利益至上,但他们,无可避免地,以小人物不可阻挡的力量,成为我们心里的一道光。

感动的意义在于延续。一个人也许少,一些人也许不够,然而总有一天会是无数人。只要肯等,只要肯做。

被感动,然后感动,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下这一笔,也许只是出于本能的敬意。

感谢他们所带来的感动。

那么现在,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深深的——敬礼。

【点评】

诗意而纯粹的文字描述,唯美而动人的场面描写,真挚而深厚的情感渗透,让读者既看到了一位“90后”的文采,也看到了其高尚的追求,可谓文采与情怀并重,信念与文采同生。

(编辑 朱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