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男同”一夜情不慎染艾滋 卫计委加强防控工作

2015-04-29 00:00:00陶建军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10期

与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充满期盼相比,今年大学毕业的湖南籍男子刘超(化名)对毕业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惧。刘超是一名同性恋者,大三时,他被查出染上了艾滋病病毒。拿到确诊报告那一刻,他感觉世界都昏暗了。从此,他开始小心翼翼地守护这个秘密,不敢让家人和亲友知道。

日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教育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 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明显”。

他上大学后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男生

2011年9月,湖南籍学子刘超满怀希望来到海口某高校读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

虽然每天来回于课堂和寝室,但他经常和同学们聚会,参加社团活动也多了起来。渐渐地,刘超的部分室友都找到了女朋友。

“我有一个很好的哥们,我们住同一宿舍。刚上大学时,我们经常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打球,有时周末还一起去买东西。”刘超说,大一下学期,他的好哥们交了女朋友。

“有一次,我们三人相约一起吃饭,看着哥们和女友的亲昵举动,我突然有了吃醋的感觉。当时他女朋友喂东西给他吃,我觉得很不舒服。”刘超说,他的哥们交女朋友后,跟他聚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这让他很生气。

“慢慢地我发现,我喜欢上我哥们了。”刘超说,他在中学时没有谈过恋爱,到了大学才知道自己排斥女生。他曾试着交女朋友,但根本无法和女生相处。他后来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男性。

“男同”一夜情,他不幸染上了艾滋病

“我上网搜索一些同性恋QQ群和论坛,上去跟他们聊。”刘超说,大二时,他认识了一名社会上的男同性恋者,两人在QQ上聊得火热,随后经常约会。

“他比我大10岁,自己开了一间店,已有老婆和孩子。”刘超说,交往几个月后,两人开始发生关系。几个月后,男朋友提出分手,原因是喜欢上了别人。随后,同性恋QQ群的一些好友常约刘超去酒吧喝酒。刘超说,有一次他喝得有些迷糊,就和一个男人去开房并发生了关系。“当时没有戴安全套,我第二天就觉得怪怪的。”刘超告诉记者,当时他并未过多在意。

后来,刘超又和另外一名男同性恋者发生了关系,同样没有采取安全措施。刘超说,除了那两次外,他和男人发生关系都使用安全套。

刘超告诉记者,2014年年初,他去省疾控中心检查,最终被确诊染上艾滋病。刘超觉得这是那两次未采取安全措施的一夜情造成的。

刘超说,不幸染上艾滋病后,他开始厌恶自己的同性恋行为,经常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不敢告诉家人,能隐瞒一天算一天

刘超说:“我不敢把自己染上艾滋病的消息告诉家人和亲友,能隐瞒一天算一天。每逢假期,我尽量减少回家居住的时间,甚至干脆不回家。父母问起,我就谎称在外打工。”

“大部分时间,我只想一个人待着。不敢告诉家里人,是怕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所以我尽量少回家。对于朋友,我也担心他们会知道真相。”刘超说。

大学毕业后,刘超担心的事情越来越多。“如果有单位聘用我,单位体检检查出来怎么办?以后家人催我结婚我又该怎么办?”刘超无奈地说。

刘超说,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陷入低落、恐慌中。后来,他加入了一个艾滋病感染者互助的圈子。大家相互安慰,相互帮助。“圈子里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尽管染上这种病等于‘被判了死缓’,但我依然会努力活好每一天。”刘超说。

“希望我的经历能让大家引以为戒”

刘超说,今年他打算参加艾滋病志愿者相关活动,“希望我的经历能让大家引以为戒。”

据了解,截至去年10月31日,我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046例,其中报告现存活病例1382例(HIV999例,AIDS383例),死亡报告664例。我省艾滋病传播途径,已经从“以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性接触传播为主的模式”,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病例中,经异性接触传播占40.4%,经男男同性性接触传播占23.9%,经男男同性性接触传播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日前,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 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特别指出,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现的新问题,“一些地方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

为遏制艾滋病在学生群体中的蔓延,两部委未来将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工作会商机制,卫计行政部门至少每半年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

国家卫计委指出,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明显,不少地方仍存在部门间疫情信息沟通不畅、部分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不到位、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

通知要求,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工作会商机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至少每半年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共同分析疫情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防控工作的对策与措施。在通报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护感染学生的个人隐私。

在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方面,各地疾控机构要合理设置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学校要向学生提供咨询检测点联系方式,引导有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学生主动进行检测。学校、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要为有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学生及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行为干预、告知、随访管理及抗病毒治疗等服务。通知要求,各地需认真落实初中学段6课时、高中学段4课时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时间,认真落实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处方、在入学教育中开展不少于 1课时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等任务,确保高校每学年每个在校学生不少于1课时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时间。

据悉,教育部和国家卫计委将选择部分高校,开展针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干预服务试点工作。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在学校协助下,针对有男性同性性行为的学生开展行为干预工作,对于发现的感染艾滋病学生,及时提供告知、心理咨询服务,加强随访管理,防止艾滋病进一步传播。

编后语

法律界和社会心理学界人士认为,高校谈“艾”色变的现实表明,学校缺少面对艾滋病大学生的正确态度,既缺少足够的法律知识,也缺少面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心理。

广西民族学院学者郑维宽认为,艾滋病在高校传播主要反映了三个问题:一、高校性教育缺乏。在高校,许多大学生在性知识方面仍然是一无所知,他们缺乏警惕心理,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够。目前,国家仍然没有要求高校开设性知识方面的课程,一些学校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一些简单的性知识讲座,性知识普及程度不够。二、社会包括高校对待艾滋病感染者仍然抱有歧视的态度,一些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却不敢告诉学校和家人,他们生活在不被人知、不为人容的痛苦之中。三、外国留学生是艾滋病传播的一个来源,地方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留学生体检的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