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神话

2015-04-29 00:00:00韩松落
环球人物 2015年17期

即便此前已有心理准备,《盗墓笔记》和《鬼吹灯》改编成影视剧的盛况,还是让人意外。6月12日《盗墓笔记》电视剧在网上开播,10月1日、12月18日分别改编自《鬼吹灯》的《九层妖塔》《寻龙诀》也将登陆大银幕,还有那些没有确定档期的……大制片公司争抢版权,大笔资金投入制作,这在内地文学界,是绝无仅有的事。

笔者曾不止一次地琢磨过:在《鬼吹灯》开了盗墓小说先河之后,同类小说满坑满谷,为什么唯独《盗墓笔记》和《鬼吹灯》能脱颖而出?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内地就出现过盗墓题材电影,而且名噪一时。比如1986年上映的系列电影《东陵大盗》,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投拍,李云东任导演,主演是“蒋介石专业户”孙飞虎,讲述的是军阀盗挖和争夺慈禧墓葬珍宝的故事,孙飞虎演军阀孙殿英。最初计划要拍10集,因为种种原因,只拍了5集,但就这5集,也曾引起观影狂潮,收益够让西影厂吃好几年。还有1989年的《夜盗珍妃墓》,讲述的也是类似的故事。2006年以后,与盗墓有关的小说和电视剧,更是大量出现,但都没能成气候,也很难被人铭记至今。

原因或许是,它们太质朴了,太实在了,不论《夜盗珍妃墓》还是《东陵大盗》,盗墓只是个引子,大部分笔墨,落在军阀与志士、侵略者与护陵人之间的斗争上。于是,军阀只是军阀,再强大再凶恶也有局限;夜明珠只是夜明珠,再稀奇也不过是荧荧寸光的陪衬而已。而《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更接近美国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对神话的描述:墓主以及当年造墓的人,是神话英雄;奇珍异宝,是隐喻承载者;后世来盗墓的探险者或野心家,则是走遍大地的说书人,他们的冒险与争斗,更像是一唱一和,为的是给讴歌提供合理的节奏。这两部书,不是斤斤计较的现实主义,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

比如《盗墓笔记》,用墓葬为线索,重述中华文明史。探险者进入墓地,与其说是盗墓,不如说是拜谒,拜谒古代文明的缔造者和存留者。在神秘怪物的围绕下,在遗迹和珍宝之间,探险者重现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的理解,这实际上就是在揭示、膜拜。

探险者不是主角,那些成神成圣者才是。在盗墓故事里,其实隐藏着另外一些故事——那些过往时代的圣者,是怎么收集起巨大的财富,并建立起如此神奇的墓葬的。所以,这套书里的冒险,常常以墓穴坍塌作为结局,貌似贪婪的探险者,只能带出微小的战利品,就连这点战利品,为的也是给下一个故事提供动机,并适当安抚读者的代入渴望。事实上,那些盗墓者本来就不是去盗墓取利的,他们也不可能从神话中带出物品。

这种神话,不太可能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它高度依赖“身处时代的宇宙论”。它的想象边界,完全来自这个时代的科技进展和科学体验。贯穿《盗墓笔记》始终的,是“永生”热望,但是,从西王母到汪藏海,所使用的永生手段,都是技术性的。尸蹩、陨玉、鸡冠蛇王囊括了永生的几大技术难题:尸体保存、再生,记忆转移,尤其最后一个,是重生的真正要素。这种观点,只有到了21世纪以后才能产生。其他网络文学也如此,如穿越小说有赖于新的时空观,奇幻神魔有赖于新的宇宙观。

这大概才是《盗墓笔记》和《鬼吹灯》受到热爱的原因,它们呈现了这个年代的想象力边界,给如饥似渴需要新编神话的我们,书写了一半神话,而另外一半,将在我们走出墓葬,丢掉《山海经》,抛下这些还带有自然敬畏色彩的精神遗产后,才能真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