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预算为零的部门何以能购公车

2015-04-29 00:00:00迩晓
现代阅读 2015年6期

今年中央部门所晒账本中,首次公布了公车的详细“家底”。截至4月18日,已公布预算的102个部门中,只有24个部门列出了2015年购车预算项目。然而,有媒体发现,其中11个部门今年有购车计划,却没安排相应预算支出。如教育部今年拟购203辆公车,但其公车购置预算费用却为0。

购车预算为零的部门何以能购公车?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给出了答案:“现在中央部门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财产经营收益还没纳入预算管理。中央部门通过出租房子等产生的收益,就作为‘自有资金’由单位开支。”通过自有资金调剂购车,固然不会增加中央财政负担,但也引出了一个新问题:这些自有资金是否也应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范畴?

中央部门和系统不是营利性机构,部门的自有资金也是国家财富的一部分,游离于国家预算管理之外,只会给部门自有资金蒙上“部门小金库”色彩。

自2011年以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全部预算外收入就被要求纳入预算管理,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支出通过公共财政预算或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的重点之一,也是进一步推进预算改革。将一般公共收支、国有资本、社会保障资金和政府性基金全部纳入全口径预算,目的就是不再允许有预算外资金存在的空间,努力提高预算的覆盖面和透明程度。

目前的全口径预算,只是初步搭建起政府怎么花钱的监管框架,但对部门的存量资金和名目繁多的经营性增量资金如何管理,还缺少抓手。让全口径预算真能管住钱,需要把仍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的部门自有资金也包括进来,防止监管空白处成为三公经费外溢的源头。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部门对自有资金的支配权过大,有可能导致对预算的管理失去意义。购买公车预算为零,但实际上公车支出并没降低。而且,部门单位到底有多少车需要淘汰更新,也很难掌握。因此,即使部门自有资金一时难以纳入预算管理,至少也应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支出审批,遏制部门无序使用自有资金的冲动。

(摘自《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