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刻意隐藏的日本实力

2015-04-29 00:00:00蒋立峰
现代阅读 2015年10期

藏富于民:日本的经济稳定

近20年来,日本经济始终低位徘徊,在经济总量计算上己被中国超过,再次位列世界第三。为维持经济低速发展,发行国债、增加税收成为日本政府的重要手段。日本政府自身的经济报告早就指出,多年来日本债务沉重,至2015年政府债务累计己达到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30%。这一惊人程度,换成其他国家经济早己破产,但由于日本在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并继续提供大量外援,国际社会仍然看好日本,相信日元。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近年来尽管日本的政治基本面左摇右晃,但其经济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基本稳定、连续发展的态势。

日本经济能够如此表现,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超稳定社会结构密切相关。支撑这一超稳定社会结构的三大支柱是:和平主义、法制建设及经济发展。

由于日本的宪法限定日本的国家交战权,社会思潮的主流是和平主义,加之周边国家的监管,战后日本走过了一条定义宽泛的和平发展道路。日本发过“朝战”财、“越战”财,但没有日本人去海外直接上前线打仗。战后日本建设成为成熟的法治社会,法律神圣,法官最得日本国民崇信,政官界基本廉正,不敢腐败。而在经济发展方面,最值得称著的就是藏富于民和发展适度。

所谓藏富于民,与近代日本追求的富国强兵恰好相反,是通过经济发展首先富民,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富国。

实事求是地讲,20世纪60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和实现,国民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成倍增长而大幅度提高,从而迈出了富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此后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可以说基本达成了富民的目标。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1万美元。这时的日本人仅用1个月的工资就可以进行一次环球旅游,充分感觉到了现代化生活的美好滋味。

所谓发展适度,指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主动或被动地将经济控制在一个适当的发展速度上,这一发展速度以能抵消社会发展损耗而略有剩余为佳。近30年日本的经济发展即如此。2%左右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得日本经济避免了衰退,社会避免了动荡。与此相呼应的,是日本国民中形成的“中流意识”,生活富足稳定、社会贫富差距小,这是产生“中流意识”的主要条件。所谓“中流意识”,即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处于中等的意识。

日本的“中流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是限制了个人物质生活欲望的无限扩大,从而大大节约了社会资源,降低了维持稳定的社会成本。

其实,关于藏富于民,还包括一方面的内容,即将大量财富“藏纳”于私人资本或称私有企业之中。战后初期,GHQ(驻日盟军总司令)指示解散财阀,旧财阀等私人垄断资本遭到打击。但至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垄断资本开始重新发展,至60年代末,三井等六大垄断资本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应地位己超过了战争时期的十大财阀。进入21世纪,资本超过100亿日元的法人企业有五六十家。

日本的技术能力主要蕴藏在这些巨大企业中。日本以往的技术能力和研发队伍,在战后均由这些巨大企业继承下来,这是此后日本成为科技大国的基础。需求和科技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而在需求限定之后,科技的推动作用更显重要,而这恰恰是日本的长项。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质的转化过程中,日本不会落伍,科技实力强大的日本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保持领先地位。日本对此,可谓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隐军于市:日本的战争潜力

战后,日本受到各种国际国内法律及政策限制,难以全力发展军备。但是,为建设潜在的军事大国,日本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军备之路,那就是“隐军于市”——将军工生产能力扩散于整个工业基础,扩大和夯实自己的战争潜力。一旦战争爆发,日常打造的自卫队将掩护国家转入战时动员,而战争潜力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将迸发出庞大的军事能量。

如果观察日本的军工企业,就会发现其与别国的重要不同:在日本,生产军品的大企业,其实都不以军品为生,其对军品销售的依赖程度很低。例如,在日本前十大军工企业中,仅有三菱重工的军品依赖程度超过10%,其他如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企业的军品依赖程度均低于lO%。

而在世界上,军工企业往往是专业化的防务生产集团。如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英国的BAE系统公司、欧洲的航天防务集团等。即使是波音这样的民品巨头,其军品收入也在整个集团收入中占据半壁江山。

日本为何形成这种体制呢?答案很明确:为了扩大军工产品的产业基础。

长期以来,日本自卫队的规模有限,装备订货也就有限。这意味着,如果仅靠自卫队装备订货,很难在一个行业养活多家专业军工企业。为此,日本采用了“一家饭,两家吃”、“一家饭,多家吃”的办法,尽量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军工生产。如此一来,这些企业的军品产能虽在平时“吃不饱”,但在战时却可以同时开足马力,大幅加强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动员能力。

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潜艇。长期以来,自卫队的潜艇都是由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和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轮流生产的,他们的竞标毫无悬念:今年是你,明年是他。两家企业的潜艇生产线均在神户港,相距不过几千米。自卫队共有16艘潜艇(目前正在扩编为22艘),每年开工一艘,退役一艘。无疑,其中任何一家企业都具有每年生产一艘潜艇的能力,但防卫省就是要维持两家潜艇生产企业。如是,一旦有事,这两家企业均可以全力生产潜艇。

与之类似,自卫队的驱逐舰、辅助舰艇等生产也采取相仿体制。

同时,日本还极为重视军民两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力争将军品生产的部分基础产能分解融入民品之中,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军品成本,且可以依托民品的产能保证战时动员能力。

但是,在“硬币的另一面”,这种体制设计也有其问题。例如,要用某一类军品同时维持多家企业的生产线,就需要以有限的产量提供高额利润,才可能有足够大的“蛋糕”可分。这就造成日本军工产品的造价奇高。无论是坦克、战斗机,还是潜艇、驱逐舰,日本产品的价格大都是西方国家同类价格的两倍,这是无法用“劳动力成本高”等借口解释的。

此外,日本的民品行业并不完善,还有诸多短板。例如,日本的航空工业并没有类似于波音、空客这样的企业,因此也很难通过民间企业为军品提供产业基础。三菱重工等企业的航空部门,几乎完全依靠自卫队订货,仅有少量国际民品分包业务。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卫队几乎养着整个日本的航空工业。因此,日本国产战斗机的价格之昂贵,也就更可以理解了。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以及长期在世界军费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国家,日本无疑拥有雄厚的战争潜力。如果日本未来建立所谓的“国防军”,并寻求加强军事力量,其军工产业基础、民间产业动员能力,都颇具扩张潜力。但是,如果以一场突发的冲突甚至战争为背景考察,则日本基于“二战”及冷战经验建立的军工生产体制和动员体制,能否满足新世纪的要求,目前尚是个未知数。

拥有全球第一海外资产的“忍者”

有观点认为,以“忍者”自居的日本人,海外资产膨胀己具备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实力。而所谓的“日本经济衰退20年”,自始至终都不过是日本自制的一个烟雾弹而己。甚至有统计指出,如今的日本海外资产已经超越本土1.5倍之多,日本每年整体GDP(国内生产总值)都在持续增长,实际上日本己具备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实力。

一国的海外资产包括本国金融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外国证券和债券、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政府持有的外汇储备等。

据统计,日本持有的海外总资产在2012年底就己达到661.90万亿日元(最新汇率1日元约合0.05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3.8%。其中,外国证券持仓量达到305.11万亿日元,而其中80%是固定收益证券,其余是股票;日本的外汇储备增加8.95万亿日元,达到109.46万亿日元;海外直投达89.81万亿日元。2012年日本海外净资产达296.32万亿日元,同比增加12%,创历史最高水平,超过了2009年268万亿日元的峰值,连续第2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净债权国。

日本央行自2013年以来推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在导致日元大幅贬值的同时,助推日本海外净资产再创新高。日本财务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日本的海外资产总额比2012年增加了20.4%,达到了797.1万亿日元;海外净资产额为325万亿日元,较上年增加9.7%,再创历史新高。

2015年5月22日日本财务省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海外净资产增加13%,达到366.9万亿日元。至此,日本已经连续24年为全球最大债权国。

日本海外净资产的增加,无疑是海外投资势头增强和汇率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日本企业不断地进行海外并购,推动海外资产总量的提升。据统计,2013年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件数达到499起,2014年一季度海外并购件数同比增长26.9%,保持较高增长,并刷新纪录。

在日本国内经济萎靡及日元进一步贬值的威胁下,日本企业争相收购海外资产,且似乎愿意高价买进。2015年2月,日本邮政控股有限公司公布业务发展战略,表示将以50亿美元收购澳洲TOLL货运公司。同样是在2月,佳能及近铁运通接连宣布公司历来最大宗的海外购并案,而日立及旭化成也发布购并的消息,使得日本企业两周来的购并交易规模达到133亿美元左右。

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2015年前三个月日本企业的海外收购金额己达340亿美元,超过2014年整年560亿美元的半数。日本央行为提振消费及投资而实施刺激措施两年之后,日本除金融以外的企业手握大把现金,如今其中的部分资金被挪为海外购并之用,而且这股趋势料将持续下去。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矿产资源极为贫乏;但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其大多数矿产品的需求量却均居世界前几位。离开世界丰富、低廉的矿产原材料的供应,日本的经济就会陷入瘫痪。为了保障矿产供应,确保经济安全,日本一直把全球当成舞台,通过实施全球矿产战略,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

在战后反思时,有的日本学者曾直言不讳地称,日本过去所采取的“国力=军事力量=资源实力”的方针没有错,但方式上欠妥当,不该用露骨的、直接的领土扩张方式,应该用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全球资源再分配。因此,战后日本转换方式,一方面通过“经济/技术援助”等措施改善与资源国的关系;另一方面组建“石油公团”、“金属矿业事业团”等促进性机构,制定和执行鼓励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国矿业经营以及通过财团参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战略,重新挤进各资源国;同时建立战略矿产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日本实施矿产全球战略的主要措施是:政府、企业、事业共同努力,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发挥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建立矿产资源全球供应系统,培育具国际竞争力的矿业跨国经营队伍,形成一大批海外矿产资源基地,确保其矿产的稳定、长期和安全供应。日本以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多条渠道、多种方式的保障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的机制和体制,促进市场机制与海外矿产勘查开发工作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实现有效获取海外矿产原料的目标。据估计,日本海外资源土地面积已经达到日本本土的10倍。

“哭衰”只是“阴谋”

十几年前,日本就曾放出“经济衰退”之说,甚至把“衰落”的原因归咎于邻国中国的“崛起”。他们一边哭衰一边热炒中国“崛起”,把“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高帽送给中国,一些中国人沾沾自喜,但也有清醒的旁观者没被日本“唱衰”自己的表象遮蔽双眼。

早在八年前,香港媒体就报道了“日本哭衰”的原委。报道所阐述的情况正是世人急需认清的真相:在世人眼中,过去的十年里,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增长持续低迷,国内问题百病丛生,日本人一直在哭穷,在叫苦,似乎世人反倒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悲悯与同情。然而,这一切只是日本的“阴谋”!

通过调查数据得来的真相是:2005年,日本人均GDP逼近4万美元,高居世界前列;日本海外净资产年增长神速,“海外日本”悄然打造成功……尤其在最近的十年里,日本哭穷的背后,是令世界震惊的天文数字般的技术开发的投入。虽然他们将“中国制造”爆炒得惊天动地,但这着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大概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中国与日本的中高端制造能力,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日本“忍者”高喊“衰落”危机是一石二鸟,得了便宜又卖乖。隐藏真实的综合国力,将“飞速发展”的高帽送与比邻大国。这正是日本式“韬光养晦”的真谛。如此战略难道不正是麻痹对手的高明国策?日本是一个“务实主义”至上的国家,从不在乎虚名,真正谙习“韬光养晦”。在没有“露狰狞”前很善于忍耐,日元该贬则贬,该升则升,总体把握一个“不吃亏”原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符合他们蓄势待发的强国大计,“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偷袭战”也是日本的强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