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国领导人公然不顾明智忠告而自酿苦酒的典型事例。这场战役结束时,德军损失了25万人——同盟国领导人已经知道希特勒不能做出正确的军事判断了。他们当时就知道他们将会打赢这场战争。
希特勒个人的军事经历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当一名列兵,后来晋升为下士。从他的观点看,战争就是大部队之间的正面交战行为。较强的一方把较弱的一方打回去,并占领已是弹痕累累、满目疮痍的阵地。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把希特勒的这一缺陷看得非常真切,他写道:“他是一个只把战争视为最为残暴行为的人。他把战争艺术替换成了暴力。”希特勒对战争的认识从未超出他再基础不过并且还是残缺不全的战争概念。
希特勒把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的军事胜利都视为自己的成果。在曼施坦因元帅看来,希特勒错位的自我陶醉导致他失去了自知自明的能力,常常高估自己。曼施坦因元帅写道:“他想成为另一个拿破仑,因为拿破仑只容忍他手下那些忠实贯彻他意志的人。不幸的是,希特勒既没有拿破仑的军事素养,也不具有拿破仑的军事天才。”
除了是战略盲之外,希特勒至少从20世纪20年代早期就一直被两个恶魔缠身。这两个恶魔吞噬掉了他本来就不多的逻辑和理性思维。一个恶魔就是他对犹太人疯狂和无情的仇恨。另一个恶魔就是同样疯狂和无情的消灭苏联的愿望。这些妄想症导致希特勒在1941年6月向苏联发起了正面进攻,然后杀死或者饿死了几百万斯拉夫人,旨在为德国定居者提供生存空间。
希特勒智力上的无能导致他听不进去其高级将领的意见,他甚至不能理解他们试图要达到什么目标。
希特勒的严重不称职可以从他提出1941年6月进攻苏联的要求中看得清清楚楚。尽管德国的军事力量在规模上不及苏联军事力量的一半,但是,希特勒不仅希望能够消灭苏联军队,而且还要在1941年夏季和秋季占领苏联西部1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希特勒要求德军在三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同时采取进攻行动:第一个进攻方向是苏联北部的列宁格勒,也称为圣彼得堡;第二个进攻方向是处于苏联中部的莫斯科;第三个进攻方向是苏联南部的乌克兰。这三条进攻路线,只要能够完成其中一个进攻目标就已经了不起了,同时完成三个进攻目标则是不可能。
尽管德军在1941年12月打到了莫斯科面前,但是,其攻势在苏联冬季的大雪中逐渐停止了下来。7个月的战争造成德军100万人阵亡、受伤或者被俘,这相当于整个侵苏德军数量的1/3。
随着美国在日本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之后加入到战争中来,德国开始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希特勒是应该继续进攻苏联呢,还是就此转入防御态势并集中精力防止美英军队进入欧洲大陆呢?
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为1942年的德军提出了两项目标:一是德军驻利比亚非洲军团司令埃尔温·隆美尔应当获取足够的军队来夺取埃及、苏伊士运河和中东;二是东部德军或者德军东路军应当夺取苏联在高加索和里海西海岸这些围绕在巴库城市周围的油田。雷德尔指出,德国有能力同时实现这两项目标。但是,它没有能力实现更多的目标。
如果德国拥有了这些油田的话,那么苏联进行现代战争的能力将会大幅下降。原因很简单,苏联基本上没有其他油田了。如果德军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的话,那么英国皇家海军就将被迫撤离地中海,而德军将占领整个北非地区。然后,德国就可以把主要力量集中到建造潜水艇和飞机上来,借此阻断来自美国的军队和物资进入欧洲战场。从此以后,西方盟国所做的任何战争努力都将极为困难。温斯顿·丘吉尔非常明白这一点,他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封信里指出,如果埃及和中东陷落的话,那么要想继续把战争打下去“就将成为一件十分艰苦、漫长而无望的事情。”
隆美尔强烈支持雷德尔的计划,并告诉希特勒他用3个多一点的师和360辆坦克——就可以夺取埃及和中东。
雷德尔提出的建议是迄今为止德国可以做出的最佳选择。然而,希特勒拒绝向隆美尔派遣更多的部队。他接受了雷德尔夺取苏联油田的建议,但是,他说得非常清楚,他对于仅仅是削弱苏联的实力这一点感到很不满意,因为只要占领苏联的油田就可以基本上实现这一目标。而他要的是消灭红军。希特勒看不到利用优势兵力对高加索进行间接打击可以使他获得一切他在东部地区真正想要的东西,同时又可以保存他现有的大部分实力,用以对付日益强大的美国。
这一段时间里,曼施坦因元帅与希特勒之间的接触十分频繁,他写道,希特勒从未理解战争的实质问题,这就是:对于交战的任何一方而言,在决战点上部署再多的军事力量也不为过。因此,为了实现决定性目标,必须要放弃那些不重要的战线。曼施坦因元帅写道,希特勒不是这样做的,“凡是他感兴趣的目标,他都抓住不放,他想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其结果是白白浪费了德军的力量。”
希特勒不是尽可能派出每一个士兵和每一辆坦克来夺取苏联的油田,而是将他的主要力量用来攻打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这个地方实际上不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但是,希特勒坚持要占领它。斯大林格勒面对的是空旷的欧亚大草原。即使德军拿下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得到的除了一片空空如也的空间之外什么也不会有。
希特勒要求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唯一原因就是阻断沿着伏尔加河北上的油轮运输线。其实,只要油田被占领,石油运输线肯定就会终止。
希特勒最初的军事部署要求4个军去夺取高加索,只有1个军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他很快就调整了作战方案,改变了进攻重点,用3个军来攻打斯大林格勒,只派遣了2个军去进攻高加索。但这2个军的战斗力太弱,以至于难以抵抗苏军的顽强反抗,很快就困在了高加索山脉的高山隘口之中了。
德国军方所有富有经验的将领们看到这种情况后都认为这是一种疯狂的行为。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提出强烈抗议,但是,希特勒坚持认为苏联红军即将崩溃,他完全忽视了伏尔加河和高加索以东地区强大苏军的存在这一事实。当哈尔德告诉他苏联坦克生产的数量是德国坦克产量的3倍时,他对着这位总参谋长大声咆哮不已。哈尔德在他的日记里写道:“他不愿相信的东西,他就不会去相信。”
希特勒在1942年发动的战役实际上违反了所有的战争法则。他不是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而是设定了两个目标。他不是集中兵力,而是将兵力严重地分散开来。他不使用战略欺骗手段,而是将他的作战计划非常公开地展示给了苏联人。一名称职的将军必须要掩盖自己的军事力量部署和战略意图,借此迷惑敌人。但是,希特勒不仅同时瞄准两个完全不同的目标,而且这两个目标还相隔数百英里之遥。
这样的话,苏联人就可以忽视其他地方的德军,把所有的预备队集中起来,专门对付这两支进攻的德军部队。希特勒并没有使用欺骗手段来迫使敌人分散兵力。同样,他既没有使用“正军”来拖住苏联人,也没有使用“奇兵”来攻击苏军的侧翼或后方,以便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所有的作战都是正面的、硬碰硬的而且还是公开的军事行动。
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发布了“决不后退一步”的命令,并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派去了11个步兵师和9个近卫旅的精锐部队,增援他已经被打光了的5个军。斯大林在伏尔加河东面的草原上建立起了供应基地。叶廖缅科动员了斯大林格勒城市中成千上万的平民来支援苏军的作战行动。
8月24日,德国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轰炸了斯大林格勒,造成了巨大破坏,大量平民被炸死,整个街区被炸成一堆堆的瓦砾。当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还在继续轰炸之时,德军第十六坦克师已经清除掉了斯大林格勒西面苏军的微弱抵抗,并且在8月24日下午到达了里诺克附近的伏尔加河河畔,它就在斯大林格勒北面10英里的地方。希特勒所宣称的目标就这样实现了:架设在伏尔加河高岸之处的大炮可以阻断河面上一切油轮的航行。
然而,希特勒坚持要拿下整个城市。这需要开展最近距离和最为激烈的肉搏战,要一个建筑物一个建筑物地去夺取。这是疯狂的军事行为。在德军发起第一波次的进攻之后,斯大林格勒还没有被打下来,参加此次战役的所有高级军官都认为,城中肯定隐藏着大量防御部队,只是它还没有被德军发现而己。
在极为炎热的夏季,已经有两个月没有下雨了,德军被迫向苏联人在几乎每一条街道上设置的路障发起单独的个人攻击行动。进展效果非常不理想。苏联人将机关枪和迫击炮隐藏在破碎的建筑物中,用火力封住了整个街道和周围地区。每一座工厂和坚固的建筑物都变成了一个拼死也要保卫的防御堡垒。德军损失惨重,进展缓慢,几乎是原地踏步不动的程度。粮食和弹药也供给不足,难以及时补充。
正如坦克部队高级指挥官弗里德里希·威廉·冯·麦勒锡将军所写的那样,希特勒正中了苏联人的下怀。在这种环境下,缺乏训练但作战顽强的苏联士兵不会输给最精锐的德国军队,因为战斗都是近距离的格斗,有时就是面对面的格斗,输赢主要取决于残酷的暴力和体力。快速灵活的机动性、高水平的部队技能以及精确到位的军事调遣体制等所有这些德军的优势都被统统抛弃了。战斗逐步陷入僵局状态。
德国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也就是装备精良、规模庞大的第六集团军,被困在了斯大林格勒城市突出部的乱石堆中动弹不得,甚至坦克也派不上用场。但在这个突出部的两边是两条防线:一条是沿着顿洞向西150英里长的防线,把守这道防线的是属于二流的、装备不良的轴心国军队,包括罗马尼亚、意大利、匈牙利部队;另一条是向东南延伸150英里的防线,把守这道防线的是装备较差的罗马尼亚部队。
所有经验丰富的德国军官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这种情况难以持久下去。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写道: “富有远见的领导人从一开始就会意识到,把德国所有进攻部队都集中在斯大林格勒及其周围地区,但同时没有配置足够的侧翼保护力量去保护他们,一旦敌人突破毗邻战线的话,就会把他们置于被包围的致命危险之中。”
为了封锁斯大林格勒并将第六集团军包围起来,苏联人肯定会在斯大林格勒突出部的两边集结大批军队向德军发动猛烈进攻。
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掌握到了无懈可击的情报,证明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当他不厌其烦地向希特勒强调这一点时,元首在9月24日解除了他的职务。新任德军总参谋长是库尔特·蔡茨勒中将,他看到希特勒对于事实和真理不感兴趣时,就对他坚持要求第六集团军继续处于裸露位置这种做法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去挑战他的权威,以免重蹈前任的覆辙。
希特勒还撤了A集团军群司令威廉·利斯特的职,因为他没有把高加索完全拿下来。他不是任命一位新的司令,而是他亲自指挥这个集团军群,而且是在他有空的时候。他要在文尼察的最高统帅部那里向在高加索深山里的德军发布作战命令,那里的德军是不可能贯彻执行的,因为他从未到过那里,对那里德军面临的绝望困境一无所知。
1942年11月19日,在浓雾弥漫之中,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N-F.瓦图京对在斯大林格勒西面80英里顿河河畔的克列茨卡亚和克里曼斯克的罗马尼亚第三军发起了以坦克为先锋的大规模进攻行动。罗马尼亚军队既没有自己的坦克,也没有可以打穿苏军T34坦克坚厚装甲的反坦克炮。整个军队只抵挡了一会儿就开始溃不成军地向后撤退了。第二天,叶廖缅科将军对在卡尔梅克草原上的罗马尼亚第四军发起了仍以T34坦克为前锋的类似进攻行动。该军依然被打得屁滚尿流,仓皇而逃。这样,斯大林格勒后面的整个德军后方都暴露在了苏军装甲部队面前了。
11月22日,2个苏联坦克军也来到了顿河畔的卡拉奇,加入到战斗行动中来,并对德国第六集团军形成了钳形包围态势。这样一来,25万德军就被装进了一个东西长30英里、南北宽25英里的大口袋里了。
如果第六集团军被允许突围的话,它几乎可以肯定会毫发无损地逃脱出来。但是,希特勒拒绝允许该集团军突围,命令它像刺猬一样蜷缩起来就地自卫。作为希特勒的挚友和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夸下海口说,德国空军将一直为第六集团军提供一切补给。空军高级军官们则认为德国空军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希特勒对于他们的警告置若罔闻。
由于苏军对斯大林格勒形成了双层包围圈,一层拖住第六集团军,另一层阻止德军的救援行动,为此,苏军炮兵在德国空军必经的空中走廊上架起了395门高射炮,并集结了490架战斗机专门用来击落德国空军的运输机。
第六集团军每天的必需品总计高达700吨之多。德国空军运输机联队司令弗里茨·莫齐克上校说每天最多可以运输350吨补给品。这说明空中补给是不可能的,然而,希特勒根本不顾事实。德国空军甚至连第六集团军每天物资需求的一半都难以顺利运达目的地。弹药补给急剧下降,燃料越来越少,士兵们开始忍饥挨饿受冻。
希特勒不断犯下严重错误为苏军在数月内甚至数周内赢得战争提供了巨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