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郑州晚报》热线接到马寨镇杨寨村居民李中民打来的电话:“我是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我家附近郑州科技学院的大学生们,已经轮流帮助我15年了!”
1993年2月的一天,25岁的李中民骑车去荥阳贾峪,接回娘家的妻子和2岁的女儿。天色渐晚,快接近目的地的时候,他猝不及防摔进路边一个满是石头的大坑里,当场失去知觉。醒来后,他全身剧痛,被人送到医院治疗,没想到从此就再也站不起来,只有两条胳膊还能活动,胸部以下都不听使唤了。
妻子本就有精神问题,丈夫出事后,令她受到极大的刺激,李中民出院不久,便离家出走了。女儿李娇嗷嗷待哺,年迈的父母只好又承担起照顾他的重任,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伸出了援手。但曾经身手矫健的壮汉,如今天天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困难,令李中民痛不欲生。他几度想自杀,但一想到女儿年龄尚小,就决心再熬一段时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娇5岁的时候,就不让爷爷奶奶操心,开始独立照顾李中民了。洗衣、做饭、端屎端尿,甚至学会了给爸爸理发。到了上学的年龄,她每天早上给爸爸熬好稀饭,喂完之后再走;中午专门回家一趟,给他准备午饭;晚上,去爷爷家吃完饭给他带饭回来……看自己连累女儿小小年纪每天忙得像不停转的陀螺,李中民暗自垂泪。
就在他濒临绝望之际,2000年的夏天,几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到他的家中,为首的是一个叫房国新的人。房国新说,他们是附近郑州科技学院的大学生,今天是来帮他打扫卫生的,今后还会常来帮助他。
当时的房国新还是一名大二学生,时逢学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他通过学校和杨寨村村干部,得知了李中民的困境,便组织了几个同学第一次来到李中民家。由于长期无人清理,李中民家门前的荒草都长得老高,垃圾也堆满院子。房国新他们二话不说,割草、扫地、清垃圾,不嫌脏不怕累,不一会儿,李中民家里里外外便焕然一新。
这所学校的学生把李中民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保持着至少每周一次的服务频率,家里的脏活重活,从此很少再让李娇插手,逢年过节,还给父女俩买来水果和点心。这种无微不至的帮助,至今坚持了整整15年。
15年间,郑州科技学院的学生毕业了一批、又来一批,帮李中民翻身、换被褥、陪他聊天说话;帮李娇做家务、给她辅导功课,李中民家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青春善良的身影。
李中民深情地回忆道:2006年3月,村里盖新房,他家也划定了位置,但门前伐过树后,留下4个大树根埋藏得很深,如果不清理出来,后面的工程无法进展。知道这件事后,大学生们赶来了,用了3天时间把树根都刨了出来,保证了工期,但不少孩子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2008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又是大学生们主动赶来,为他家把屋顶上和家门前的积雪清扫干净,干完后连口热水没喝就消失了……
2000年,房国新留校当了老师,如今是校团委书记,他和学生会的卢乙贵老师,成为帮扶李中民爱心活动的指导老师,把这件事作为一项传统,组织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进行爱心接力。
最新一届的帮扶小组组长、大二学生杨彬彬说:“李中民很乐观,很健谈,他这么多年顽强地生活,同疾病抗争,他面对噩运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我们也是一种鼓励。我们在帮助他,他也教会我们很多。”
这些年,妻子重新回到了李中民身边,女儿李娇也结婚成家,家里还盖起了新房,李中民的生活改善了很多。他深深感恩这些素昧平生的高校学子,正是他们持续不断的关爱守望,让这个曾经风雨飘摇的困难家庭,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情,始终被真善美所包围。
他说:“我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这么多年,我家来过多少大学生我已记不清了,但他们个个都是好青年!”
记者电话采访正在外地招生的房国新老师,说起他和学生们坚持15年的爱心传递,他淡然地说是“普通人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