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书法教育内涵解读

2015-04-29 00:00:00岳俊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5期

[摘 " " " " "要]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书法鉴赏》《大学书法》等课程,如果只是讲历代书法名作,或者某个字体的间架结构,或者某个笔画如何如何的话,则大大缩小了书法的内涵。认为高职书法教育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其次是书写技能的训练,再次是自身修养的提升和艺术情趣的培养,最后是美育教育的接受。采用分析归纳、举例说明、逻辑推理、文献引注等方法梳理了书法教育的内涵,对高职书法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虽属一家之言,却略有所得。

[关 " "键 " 词] "高职;书法教育;传统文化;笔法;美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3-0072-02

一提到“书法”,很多人认为就是写字,把字写好看点就是书法,其实不然。书法首先承载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也谈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倘若将书法课的内容仅仅局限于历代书法名作,或者某个字体的间架结构,或者某个笔画如何如何的话,就大大缩小了书法的内涵。本文作者认为当代高职院校的书法教育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其次是书写技能的训练,再次是自身修养的提升和艺术情趣的培养,最后是美育教育的接受。下面拟从上述四方面内容分类阐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

书法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据《周礼·地官·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学童八岁入学后,先由史官教以六书,包括如何执笔、使转和达到字迹美观。可见,“六书”既是文字教育,又是书法教育。

书法教育历经数千年,最能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曾经提到:“中国是特殊的东方,中国书法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1]所以,我们不能把书法简单地与写字、写好字直接画等号,高职书法教育亦是。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首先与汉字密切相关。汉字,既可以表音又能够表意,而西方文字却只有表音的功能。以英语“moon”为例,我们只知道它表示“月亮”的发音,观其文字却看不到任何与“月亮”这一事物相关的信息。而中国文字“月”,古人在造字之初,“画成其物”,即按照弯月的形状造字,让人们看到“月”字,马上就可以联想到夜空中那轮明月。关于汉字的造字之法,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序》中进行了详尽描述,统称“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2]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两种为用字之法。书法正是以汉字为媒介的书写艺术,曾经有人称一篇书写很漂亮、很工整的英文为书法,实属荒谬。正是因为汉字具有既表音又表意的优越性,才使它大踏步地迈入艺术殿堂,书法也因此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

所以说,书法的产生和发展以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为依托,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样式,与中国文化一样博大精深。言其“博大”,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广博无垠的大学问、大智慧;言其“精深”,因为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

由此可见,高职书法教育的理念首先应当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只有将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精髓的所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一定不是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用书法的线条更能表达我的情感。”[3]所以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签,是中国人的专利。

二、书写技能的训练

任何技能、技法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高职书法教育应以提高学生书写水平为宗旨,加大书写技能的训练。概括而言,书写技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笔法、字法、墨法及章法。

笔法,即用笔之法。书法有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之别,然究其本源,严格来讲,书法仅仅指毛笔字,本文所论也就只指软笔书法。古人云“惟笔软而奇怪生焉”,笔软便能写出粗细、刚柔、方圆、轻重、枯润、断连、曲直、收放、提按等等形象的点画来。笔法训练首先通过笔画的起、转、收三个过程来体会,而笔画概括起来为八个,即点横竖撇捺折钩挑,又称“永字

八法”。

字法,即结字之法。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4]此观点可谓结字所蕴含的哲学。学生对字法的认识当以偏旁部首、结构安排进行分类掌握。

墨分五色,墨法是古人“笔墨相成”意识的产物,章法则通过字行、字列及落款、钤印等安排来呈现,而笔法、字法、墨法及章法的叠加就以书法风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有人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樸”,可谓箴言矣。

三、自身修养的提升和艺术情趣的培养

明末清初山西草书大家傅山有句名言:“做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5]所以高职书法教育是书写艺术的教育,也是做人的教育。

古代流传下来的无数杰出书作,无不是书写者文化精神、思想情感和审美向往的真实写照。他们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石鼓文、到小篆,到隶书,再到草书、行书、楷书,书体的演变纷繁呈现,也使历代无数品质高洁的士大夫、书生儒士们无论身居庙堂之上,还是远处江湖之中,一管笔一方纸便可书写春秋,而且这一写便是数千年,试问还有哪一门艺术能像书法这样?纵观中国历史,对这些文人雅士、中国知识分子影响颇深的莫过于儒、道、佛三大宗教。

儒,公元前四百年前春秋后期由孔子创始,孟子、朱熹继之,它主张“理、性、命”。道,公元四百年前老子创始,庄子继之,东汉形成道家思想,它主张“静、虚、无”。佛教是东汉后期印度传来,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在唐时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叫禅宗,它主张“戒、定、悟”。元代刘谧《三教平心论》中所总结“儒以治世,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可谓精辟之极。[6]

有人说国人没有信仰,当代大学生是浮躁的一代,大学开设书法教育,今天看那些黑底白字的碑帖,感受到的是古人平和的心态、“敬谨”的态度,他们做事光明磊落,做人坦坦荡荡。学生在临习古人书作的同时,与古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未来对话,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汲取文化学识,提升自身素养,加深对书法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良好的书法艺术情趣。

四、美育教育的接受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指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以陶冶情操为目的,以直观形象感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具备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书法作品中,篆书的整饬统一、隶书的庄严肃穆、草书的俯仰顾盼、真书的严谨端庄、行书的牵丝引带都能给予视觉神经以猛烈冲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快乐激情”,提高其审美意识。高职通过书法教育的普及,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总之,当代高职院校要正确定位书法教育,正确解读书法教育的内涵,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古代文人的视角品读书法艺术,感悟翰墨技法以及审美趣味,这样的书法教育才能促进高职美育教育工作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赋予今天的大学生更多的民族品质和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上册)[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89.

[3]毛万宝.二十世纪书法史绎:书法美的现代阐释[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4]孙过庭.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贺维豪.傅山行草五言律诗[M].西泠出版社,2011.

[6]刘谧.三教平心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