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阐述了群众路线的相关理论和历史经验,并探究和分析了当前时期下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意义,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促进“群众路线”的贯彻与发展,为我国的党政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 " "键 " 词] " "群众路线;意义;践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3-0052-02
群众路线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结果。其概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动力。最早于1928年提出,并且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中,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群众路线的实践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唯物史观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继承并发扬了历代革命领导人的理论与实践。在当时的西方文化中,群众泛指文化素质不高、社会底层的人民,与愚昧、盲从、暴力、无组织、非理性等负面概念相联系,其态度多有蔑视、贬低,甚至恐惧的意识。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烈地颠覆和改变了这一定义,批判了资本主义,而提出“工人创造一切,甚至创造人”的理论,最终唤醒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改造历史、创造历史,并组建完善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
(1)萌芽阶段: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时,由青年知识分子创建工会,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深入到工人群众中,与工人群众紧密联系,并引领和依靠群众的力量,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础。
(2)形成阶段:在1928年由李三立同志提出,并由周恩来同志进一步明确与强调“群众路线”的概念。
(3)成熟阶段:随着艰苦的八年抗战,在毛泽东同志的引领下,“群众路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实践,并逐渐完善“群众路线”的理论体系。
(4)全面展开阶段:我党在经过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新时期等各个阶段的转变,“群众路线”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并获得了新的发展,不断丰富“群众路线”的内容,并形成规范化的系统。
(二)贯彻群众路线的经验与教训
1.贯彻群众路线的经验
(1)只有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安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群众而想,解决群众的困难,实现、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2)共产党员严格坚持贯彻“群众路线”,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共甘苦、同患难,为群众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深入群众进行研究调查,以认识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使我党与群众保持一致性。
(4)规范相应的制度,扩大群众对行政、监督、管理等参与的力度,发挥群众的作用,加强群众的权利,进一步坚实“群众路线”的基础。
2.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教训
(1)扩大群众运动代替群众路线:扩大群众运动能够有效地激发群众的政治热情,对政党的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群众运动是“群众路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忽视生产发展规律:在计划经济时代,盛行主观主义,忽视了生产发展的规律,束缚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新时期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党的群众路线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的群众路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保障人的尊严与人权,并将政治生活的权利与人民群众分享,使人民当家做主。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强调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与“群众路线”的发展观念基本一致。
(二)网络的发展和党的群众路线
1.网络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截止2014年12月的普查,我国的网民规模高
达6.49亿人,并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社会发展越来越网络化与信息化,我党的群众路线也需结合时代的
发展,以网络为媒介进而更高效地开展,进而实现对各阶层群众的覆盖,为我党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新
的机遇:
(1)为我党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了更开放、直接、多元的途径,并保障了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2)为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意见提供了更大的窗口,网络的便携性,使人民群众能够更直接、自由地提出意见。而且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提升了群众意见和监督的有效性。
(3)通过网络的及时互动,增强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使我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更为直接,坚实了“群众路线”的基础,创新了“群众路线”的开展方式,为“群众路线”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2.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作为强大的媒介手段,是贯彻和发展“群众路线”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网络力量比较强大,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打破了舆论主导权。(2)政府公信力降低。(3)网络民意的非理性。
3.提高网络问政能力的有效措施
(1)优化平台:网络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
群众的政治积极性。
(2)重视网络民意:网络民意能够使我党便捷地了解人民群众的舆论,也是网络问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高网民的参政意识:加强我党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多讨论当前政事,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社会阶层分化和党的群众路线
1.社会阶层分化现状
解放初期,社会阶层有简单的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但是,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加速了新时期的社会分层,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复杂化。
2.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挑战
(1)阶层贫富差距较大:虽然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贫困的人民群众,贫富差距较大。
(2)阶层价值观念差异:由于个人的利己思想凸显,导致了在社会阶层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了人民之间缺乏信任。
(3)传统群众基础弱化:我党的传统群众基础大多来自于工农阶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阶层人数有所增加。但工农阶层在我国仍有巨大的人口占有量,必须保障工农阶层的利益。
三、新时期我党群众路线的践行策略
(一)树立党员干部正确的权力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即让党员干部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严格实行“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严厉杜绝贪腐现象的出现,转变人民群众对官员负面的印象。并加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引导群众的积极参与
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文化下乡等多元的宣传手段,培养人民群众的民主和权利义务观念,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与参与积极性,并依法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利。
(三)优化相关制度,完善群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只有通过规范、稳定的制度,才能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发展。制度是理论与实践的连接,将理论可操作化,将实践可持续化,以实现“群众路线”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透明化选举制度,使党员干部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选举、考评等;
2.规范决策过程,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并对决
策进行多方的考证和建议,保证决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四、结语
群众路线在我党的各个时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必须严格贯彻“群众路线”。树立党员干部正确的权力观、引导群众的积极参与,并优化相关制度,以加强我党与人民群众的积极联系,保持我党与人民的良好关系,才能实现我国政治建设以及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朱庆跃.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