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高职通识课具有提升学生素养和通用能力,抵御职业风险等特点,本文基于移动信息化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职场沟通技巧》为例分析通识课教学的创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支持与放大效应发挥,并进行深刻反思,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 " "键 " 词] "通识课;移动信息化;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3-0042-0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移动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是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移动教育”“移动学习”的概念没有引入中国之前,国外早有对移动教学的应用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对移动信息化教学相关外文文献的分析与梳理,得出在国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移动信息化教学中课程开发以及应用研究
1994年,美国率先开始了移动教育的研究,并试图开发适合移动教育的课程资源。从此,欧洲其他国家也关注到了移动教育,成果显著的是在欧洲委员会支持下的“移动教育”项目,欧洲的移动教育主要是研究课程开发。
2.移动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整合的研究
目前,国外对移动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北美和欧洲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从2000年起,欧洲就先后组织了30多个移动信息化教学项目,就开始对移动教学的对象、方法以及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移动教学平台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的实际可行性。国外关于移动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已经涉及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微观层面的将移动信息化教学融入具体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少。
(二)国内研究与实践现状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移动信息化教学都属于新生概念,所以在其概念的界定上,可谓是百家争鸣。笔者以“移动信息化教学”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中进行搜索,经过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得出移动信息化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大部分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内容展开:
1.移动信息化教学不同的概念界定。
2.移动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案例。
3.移动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移动教学的研究与国外相比相对落后,国内还没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对移动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同时,由教育机构组建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研究团队也不多见。国内现有的对于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主要是由一些M-leaming提供商发起的,而他们的目的多是以市场盈利为主的。
由此可见,国内对移动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移动信息化教学正逐步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国内对于移动教学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还相对滞后,因此对于移动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就从这一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为移动信息化在我校《职场沟通技巧》通识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做出一定的实践检验。
二、移动信息化教学在《职场沟通技巧》中的创新应用
通识课在高职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通识选修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专门为通识教育目标而设定的课程,也是各大学有较大自主设置权的课程。
“移动信息化教学”这一提法来源于国外,在欧洲和北美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对移动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较早。它是指借助于慕课(MOOC)、手机短消息或多媒体短信业务、WAP连接浏览或移动博客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使传统的课堂具有动态的形式,使得课堂教学、学习进度及效果检测、师生即时互动与指导等环节都能都完整的在线实现,其教学优势已经显现,为当前高职通识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一)高职通识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存在着几个主要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实施能力偏低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将专业课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在课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优先考虑,甚至部分院校领导存在对通识课设置的误区,认为只要专业课过硬,通识课学不学都无所谓。所以,通识课在高职课程设置中不受重视,通识课的教师其价值和地位也日益边缘化,现在通识课的课堂大多是合班授课,一般都是阶梯教室,课堂人数大多在100人左右(除了部分班级大学英语的授课),教师很难驾驭庞大班级的课堂,因此教学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不受控制的现象,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布置一次课外作业都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不可能完成对每个学生的指导,许多教学活动无法在课堂展开。
2.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与专业课衔接
目前通识课与专业课界限过于分明,结合力度不够。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且效果显著。但通识课的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于专业课的改革,在教学上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对所有的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教学内容和统一的教材,再由专门的基础课教学部门对全校所有专业实施统一教学,没有考虑到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对通识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专业由于个体差异,兴趣不同对通识课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要求我们在通识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要求考虑到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同时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时代感强,否则学生会认为通识课的学习于专业课无益,只是为了单纯的修学分,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设计不尽如人意、评价形式单一
通识课大多是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合班,采取传统的授课方法,很难结合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因此大多采用依然以单纯理论教授为主,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较为薄弱,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较之以前“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模式有所改进,但还是多采用以课文内容为主,结合PPT进行的“填鸭式”灌溉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效果难以最优化。
因此如何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提高通识课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具有其一定的实际意义。
信息化教学过程和移动学习的引入,正是解决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日益增多,而学校教学时间有限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信息移动化教学具有学习个性化、泛在化、情景化、灵活性的特点可以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势互补,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都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探索移动信息化有效应用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创新研究
移动信息化教学就是在手机、pad等掌上终端,以电信、移动无线网络为依托,实现利用移动教学平台进行的信息化教学,以其学习方式的随意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等特征迅速发展起来,它的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碎片”,对知识进行精细化制作,积极调动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即采用“3A”的学习理念:Anytime、Anywhere、Anything,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问题。由此可见,移动信息化教学正在以它独特的特点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1.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在移动网络时代,把移动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和学习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移动信息化。在移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在我校以慕课为平台,大力推行移动信息化教学。移动信息化精品课程建设,所选的课程大都是通识课,《职场沟通技巧》也在其中。《职场沟通技巧》一周2课时的学习根本无法完成对学生职前技能的培训。我校在利用移动信息化的资源,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学习者利用手机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来学习,具有个性化和泛在性的特点,在《职场透过技巧》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了基于任务驱动和混合式的教学设计,开发优质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并实时地继续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改善培养模式,加强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
整合
高职通识课的改革,追求的目标是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在我校高职生源分为普招和单招两大类,学生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别很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移动信息化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尝试。
《职场沟通技巧》教师利用慕课平台预先把视频和教学资料上传到云客户端,并布置任务,进行任务型教学,学生可以灵活地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把自己的讲解强加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增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3.化整为零,“3A”学习理念
高职院校大力倡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虽然学制为三年,但学生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仅有两年,中间还穿插了大量的见习和实习,第三年都是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为跨入社会作准备。高职院校的通识课教学面临着教学任务重但课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移动信息化“碎片化”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移动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课件和教案都是由教学团队精心打造的,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完成作业,也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等不同的交互平台,随时随地进行讨论,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4.基于移动信息化平台,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
移动信息化教学是将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下教育改革的产物。作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移动信息化教学精品课程《职场沟通技巧》,它在教学中摒弃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说教,挑战了教师的权威,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灌输者变为学生的解惑者和合作者,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教学微博、QQ群讨论和BBS社区等同步或异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与传统课堂进行了优势互补,对促进教学改革有极大意义。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学时间短缺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的形势下,研究移动信息化教学在通识课中的创新研究,促进学习内容的精细化,增加内容的多样性、灵活性、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移动信息化教学将成为解决现实问题可行和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论坛,2006(5):30-32.
[2]王晓莉.内蒙古地区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80-83.
[3]孙旭涛.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4(4):111-113.
[4]蒋文彬.慕课视野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5(6):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