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中的合理分组

2015-04-29 00:00:00陈建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9期

[摘 要] "从六个方面详细讲述了项目教学法中的合理分组,认为应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合理搭配组员,合理分工并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5-0098-02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迅速,尤其是21世纪以后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职业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专家惊呼:中国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职业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面对机遇,职业教育者也要紧紧抓住机会,运用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而项目教学法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在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项目教学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又叫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的定义表明,首先应该有项目(一般由教师设计),而后师生共同实施完成一个项目。可见,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和重要性非常突出。这明确地表达了项目教学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思想,明确了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定位,为开展有效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项目教学法中,在项目确定之后,学生对项目的完成主要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的。小组就成了学生完成项目的一个保障,那么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呢?笔者认为,良好的分组应该有以下特征:(1)每个小组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师设计的项目。(2)小组内的各个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3)每个小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4)小组内有充分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学习提高的机会,组内是和谐的。(5)小组之间存在着良性的竞争,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应用的基础上,对项目教学法中的合理分组,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分组的原则

分组的原则一般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和同组同质-异组异质两种。考虑因素包括:学习成绩优劣、动手能力强弱、性格差异、住校通学、性别以及是否是班干部等。笔者认为,在项目教学法中,更适合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这样一种分组法,更符合项目教学法对小组的需要。如果按照同组同质-异组异质的原则来分组,很容易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某一个或者几个组优质资源集中,他们很容易解决所有的项目,难以激起组内成员强烈的求知欲,难以形成浓烈的学习氛围。此外,也有某一个或者几个组劣质资源集中,他们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完成同样的项目,对于组内成员的求知欲是毁灭性的打击。另外,由于差距太大,小组之间很难形成良性的竞争。这些是同组同质-异组异质分组导致的最大的问题所在。

当然,同组同质-异组异质分组可能会使得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从而容易产生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项目教学法中,很显然,它的缺陷更加突出。而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则使得小组之内的各个成员按照自己的不同特质组合在一起,首先有利于发挥各个组员各自的特点。其次,由于异组同质有利于各个组都能有效地完成教师设计的项目,并且在组与组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再次,由于组内成员的特质不同,有利于组内成员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有利于形成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优势所在,当然由于异质同组,部分组员之间的见解和观念可能相差较大,从而容易使组内产生一定的矛盾,使得部分小组内部的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可能会遭到一定的挑战。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可能遇到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优势明显。所以在项目教学法中,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

二、分组的组数及每组人数

分组的组数一般而言在4~6组之间比较合适,太少了缺乏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太多了,每个组展示自己的机会降低,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比如,笔者任教的一个化工班,班级人数为48人,笔者就将他们分为了6组,每组8人;而笔者曾经任教的另外一个班级,只有28人,笔者将他们分成了4组,每组7人。所以组数及每组人数的确定需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

三、合理搭配成员,力求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在使用项目教学法教学的时候,组员的分配非常主要,不管如何,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劣、动手能力强弱、性格差异、住校通学、性别以及是否是班干部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分组。以48人的化工班为例,我第一次的分组只是简单的以学生原有座位进行分组,每大组前后各一个小组,也形成了8组。但是,很明显,这样的分组根本做不到比较均匀的分配,距离异组同质的差距非常的大,而且也出现了全男、全女这样的情况。后来发现这样的分组,效果很差,所以我就进行了第二次分组,这一次我非常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了分类。首先,我从学生的成绩入手,把全班学生按照成绩由高到低分成了四个档次,每组各有两个各成绩档次的学生,而且尽量做到各组成绩排名的加和相等或者接近。在这个基础上,尽量做到每组的男女生比例接近。其次,尽量安排成每个组都是既有住校生又有通学生,这样方便学生以后查找资料等各方面完成项目的需要。再次,尽量每组同学都有比较内向和比较外向的,方便组内的不同分工合作。最后,尽量分开安排班干部,使得每组都有班干部,这样能够使得每个小组的组织能力增强,每个小组都产生了一定的向心力。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尽量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四、桌子的摆放

进行了上述的分组之后,学生的位置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他们不可能都在原来班级安排的位置上,所以,对于上课的教师而言,就需要调整学生的位置甚至座位的排法。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性地采取四大组,每大组两小组的形式。但是这样的排法显然不能让学生对小组这个团队有很大的感觉,所以在上课时,我让同一小组的学生的桌子排在一起(可以是一堆或者是某一个便于交流的图形),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探讨。这样的位置安排,能够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小组的存在,更有利于发挥小组的集体优势。

五、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共同进步

应该说,在进行了合理的分组和位置的重置之后,小组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小组如何产生比较好的学习效率呢?组内成员的合理分工、协作共进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确定一个组长,一般组长由组内的班干部或者其他工作能力强、能协调整组内同学的学生来担当。确定组长之后,根据各位组员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分工:哪些人负责查找资料;哪些人负责解决一般的问题;哪些人负责攻关难题;哪些人负责展示等等。合理细致的分工有助于小组正常高效地运作,在小组运作一段时间之后,需要根据组员的变化情况来对他们的分工进行一定的调整,力求让组内的学生全面进步。比如,某生原来比较内向,原来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的分析,但是随着与组内学生探讨机会的增加,该学生的表达能力大幅提升,而且性格上也更愿意表现自己,那么可以找个机会让该学生进行本组的展示,以巩固这些进步。所以说组内成员合理的分工、及时调整是整个组成员发挥能力、共同进步的保证。

六、各小组的调整或者重组

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有限,所以第一次的分组不可能非常完善,可能部分小组相对来说完成项目的能力较弱,有部分组员完全不兼容等现象存在,那么教师就需要对小组的成员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异组同质和组内的和谐。另外,进行了一长段时间,比如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可以进行小组的重组,在小组稳定运作,组内和谐、组际形成良好竞争的情况下,可以不用重组。调整也好,重组也好,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的战斗力。

项目教学法给职教的课堂带来了许多活力,而合理的分组则给项目教学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磊.项目教学情境下中职生学习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