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分析

2015-04-29 00:00:00聂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9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我国的文化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快,人们更加追求精神生活,致力于构建和谐文化。生态价值观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可以充分反映出和谐文化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不断强化大学生生态化人文教育、消费观教育等,积极开展大量校园生态活动,从而引导大学生科学确立起生态价值观属于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对于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和谐文化视阈;大学生;生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5-0080-02

现阶段,和谐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的未来中坚力量,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生态理念,进而增强其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自觉性以及理性,可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和谐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概述

为了进一步充分解释生态价值观,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生态价值观提倡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应该与自然相互融合,与其相伴发展,两者之间应该有着共同命运以及共同利益。生态价值观倡导人类要促进生物圈繁荣,并维持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然后再科学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尊重以及保护自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类对自己的尊重与保护。第二,生态价值观主张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强调生态的合理性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等性,人与自然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应尊重以及维护自然权利以及价值,并担负起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树立人与自然共生观念,保证自然生态平衡,建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共处的生态价值观。第三,生态价值观属于辩证自然观。生态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不仅存在正相互作用,而且也存在负相互作用,进而在对立统一中互利共生。如果人类侵犯或者是破坏了这种关系,则整个生态系统就会丧失动态平衡。此外,生态价值观崇尚人与自然互利互惠,实现共生共荣以及和谐发展,在确保人类利益的基础上保护自然生态利益,从根本上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二、和谐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具体教育措施分析

(一)强化大学生的生态人文教育

社会经济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将会给人类带来较大的生态灾难。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有效确立生态价值观,然后借助课堂教学方式以及社会实践方来充分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的破坏与相关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化人文教育,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树立起生态价值观,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形成相互依赖以及协同发展局面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要借助生态学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较强的环境伦理素质,掌握丰富的生态知识,能够自觉承担起保护生态平衡重担,达到人生新境界。

(二)积极开展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活动

目前,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充分体现出生态价值观,同时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对大学生实施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方面要抓好学生基础性生态知识普及工作,从而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与人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生态系统实际发展规律,进而使其提高对生态系统的正确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大学在生态价值观理论探索方面存在相对明显的优势,需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大力开展生态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分析活动,也可以从生态发展角度综合考虑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发展,将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科技成果成功反馈到社会中,进而直接或者是间接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进程。此外,要不断丰富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然后合理发掘第二课堂和潜性课程体系,努力营造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和爱护生态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科学化的生态价值观。

(三)提升大学教师的生态价值观水平

大学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生态教育意识,然后自觉对大学生实施生态价值观教育,从而真正发挥大学教育的作用。教师的生态理论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态价值观的教学成效,因此要不断提升大学教师自身生态理论水平。具体来说,第一,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应不断加强自身研究以及学习,做到苦练内功,进而提高自身生态价值观理论水平。同时,加强生态价值观研究,促进自身生态价值观科研水平的提升。第二,从学校管理角度出发,应积极鼓励教师强化生态价值观教育研究,比如可以成立相关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研究中心,然后积极开展理论教育研究与探索,为生态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以设立必要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科研项目,然后鼓励大学教师参与到相关课题研究中去。学校需为教师提供关于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学习机会以及进修机会,借助学术研讨会、研讨班以及进修班等方式加强生态知识学习。第三,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应以身作则,做到言教、身教统一。不仅可以践行生态行为,还应塑造教师崇高人格,使自身受到学生尊重,有效增强感染力,科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四)引导大学生形成生态消费观

现阶段,要想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更新财富观,科学化的财富观不仅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还包括生态财富,是国民财富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以及生态经济快速发展,有机整体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构成国家国民财富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的消费型物质生活方式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属于非理性的,只会加速生物圈毁灭速度。因此,在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期间,要积极转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从可持续发展方向来看问题,审视过去与现在的消费观念,然后建立起全新消费理念,将单纯性对大自然的夺取转化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要强化大学生财富观教育,要求大学生不断转变传统社会有形财富资产与无形财富资产作为主流的消极财富观,并确立绿色财富的积极财富观。教育大学生要重视消费适度性以及环保性,倡导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日益改善大学生消费结构以及改变环境的其消费方式,不断端正其消费行为,实现物质消费以及精神消费之间的相互协调。

(五)构建大学生态校园环境

要想加强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校园环境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应注重校园布局规划,使其不仅与学校文化氛围相协调,还应该使校园建筑物在地理位置方面符合视觉效果。尽量构建以绿色为主题的风景优美校园,扩大学校的绿色植被实际覆盖率,然后在此前提下实施校园植被的生态化设计。其次,要做到校园设施环境的生态化,做好环卫设施的生态化建设,比如科学安装垃圾桶,实现垃圾桶的生态化以及人性化设计,有助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践行。

三、结语

总而言之,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大学教育应高度重视生态价值观教育,并通过强化生态人文教育、开展大学生态文化活动、提升大学教师生态价值观水平、形成生态消费观以及构建生态校园环境等措施,提升大学教育质量水平,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艳,钟永德.国内生态价值观研究趋势[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朱文武.“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3):68-71.

[3]王家莲.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