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

2015-04-29 00:00:00曹晨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9期

[摘要] "高校体育课中的武术课程分量比较重,学生在武术课上的积极性也非常的高,然而老师和学生更看中的是武术的健身、娱乐以及交际功能,武德教育明显被弱化。对高校武术中的武德教育内涵、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高校学生武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武术教学;武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5-0076-02

由于武德教育在现代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高校体育院校的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武德内涵探究

所谓武德,实际上就是指武术道德,即在武术活动过程中,群体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总称。武德属于道德的范畴,即习武之人在活动过程中所遵守的公共道德,同时也是在武术训练、比赛以及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伦理规范。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武德是几千年来习武者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传统优秀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形成道德准则。从内容上来看,传统武德主要包括习武之人在生活处世、授艺习武以及择徒拜师等要求。新形势下的武德内容,应当顺应社会基本规律,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并且将武德与爱国精神结合起来,甚至应当将武德教育置于民族精神塑造的高度,融入社会道德教育的范畴。

二、加强高校武德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武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意志、陶冶情操的必然要求

武德教育是高校武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既要让学生明确认知武术的意义和目的,又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哲学道理。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重礼、讲德、勤奋、刻苦、谦虚,都是中国武术之精髓,因此可以通过武德教育来塑造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品质、品性。

(二)武德教育是开阔学生视野,传承武术传统的有效途径

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武术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和发展。就武德知识体系而言,其中包含了很多哲学、美学、养生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与中医、兵法等息息相关,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实践中渗透武德教育,可以有效开阔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素质协调发展。同时,武德教育还有利于武德内容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先辈们曾经将武德概括为和众、定功、戢兵、安民以及保大和禁暴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武德内涵更加丰富。

(三)武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武德教育属于高校体育德育的范畴,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循的社会公共道德。在严格遵循武德规范、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习武之人不仅可以实现自我发展,而且还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批评以及反省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情操,成为一个“真的习武之人”。与其他社会文明类似,高校武德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对高校武术学习者进行爱国主义、诚实守信教育,与社会公民的道德教育具有一致性。

三、当前高校武德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中关于武德方面的内容比较少

据调查发现,由于全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一所学校开设武德专门教育课程,因此相应的教材也非常的匮乏,武德及礼仪方面的书籍甚少,学生可供参考的资料非常少。由于为建立武德教育课程,加之专门的教材不多,因此高校学生在学习武术时对武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二)高校学生对武德缺乏深刻的认知

高校学生作为武术运动和武术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品德快速发展时期。高校学生普遍对武德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一味地进行武术练习,虽然技能水平提高得非常快,但是他们对武德的悟性非常差,甚至利用所学的武术走上了不归路。

(三)武术教学重技术培养,轻武德教育

武德教育是老师教武、学生学武的基本条件。然而,在国内高校当前武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技术教学、轻武德教育的现象。比如,开设了很多武术套路、散打技术课程,武德课程几乎没有,只是在课堂上武术老师随口提出一些武德方面的内容而已。

四、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武德教育策略

(一)武德教育进教学规划,调整武术课程结构

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基本要求就是技术、武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将武德教育与技术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武德教育,将武德教学课程纳入教学规划体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武德的内涵,明确武术学习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生在了解武德的文化内涵过程中,充分发扬尚武、崇德之精神,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在此过程中,应当将武德操行严格按照比例分值纳入专项考核体系之中,对学生思想观念、学习以及训练进行评价,对武德操行进行严格评分。

(二)优选人文素材,营造德育环境

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当优选一些人文方面的素材,尤其是武德教育教材。在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注意武德教育的渗透,深入挖掘武德教育方面的人文素材。比如,中国武林豪杰为民族兴亡而牺牲,不顾自己的生命与敌对抗;具体而言,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幼时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为的是让其铭记于心,学文习武;爱国将领戚继光,誓死抗击倭寇,发出了“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的心声。高校武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营造德育环境,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

(三)在武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武德教育

在国内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武术技术教学是重点,于是跆拳道、散打、搏击以及太极拳和擒拿格斗等武术技术课程成为核心,武德教育相对比较滞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武术教师应当全面意识到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在技术教学的同时,有效渗透和融入武德教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接受武德方面的知识和内涵,而非被动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比如,在课前师生之间应当行抱拳之礼,武术技术教学过程中,始于礼又终于礼;在武术器械练习过程中,一定要行器械礼、递接礼和抱拳礼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礼节。

(四)加强与相关学科的合作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课程改革深度不断增大,课程间的合作和渗透备受关注。高校武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与相关课程进行合作教学。比如,在大学语文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深刻了解传统中国文化思想内涵,对儒家、道家思想文化深入了解,同时还可对武术的发展历史背景全面了解,深刻理解武德内涵;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学生能够明确作为社会人应具备的基本行为准则、应当严格遵守的道德规范,通过加强与相关学科的合作教学,有助于高效学生的武德内涵实践。

(五)优化教学模式,形成联动机制

高校武德教育教学应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以高校教育为主导,进行德育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武德教育环境。在高校武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其影响力进行武德教育,并且将显性的课程知识传授与隐性的武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将内涵深厚的武德教育全面贯彻到德育教育实践中之中,坚持人本理念。

总而言之,高校武术教学及其继承和发展,与武德教育息息相关,与高校武术教学基地密不可分。通过加强武术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是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可以有效确保武术运动在现代高校的全面发展。高校武德教育,是武术教育者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重要任务。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措施和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落到实处,以此来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仝伟.论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术文化素养教育[J].华章,2010(36).

[2]李双铭,张继生.试论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武德的培养[J].搏击(武术科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