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将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相结合,开发过程与评价反馈相结合,实现了课程的全方位建设。
[关键词] "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5-0040-02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既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需要,又顺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的切入点。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为基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服务企业用人需要、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优质专业课程,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课程开发内容
(一)构建职业化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首先以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结合课程开发合作企业所提供的职业岗位实际要求,选取能与工作实际相衔接的教学内容。内容的选取除了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制定规范化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任务、参考课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与设计、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课程性质要能根据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定位;课程任务要能明确培养学生的某种职业能力;课程目标要能与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相衔接;课程内容必须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技能并进行序化;教学组织与设计应当采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互动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要重在测试学生职业能力,实行项目化测试,突出过程考评。
(三)开发项目化的课程教材。校企合作教材建设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案例为基础,综合考虑学校软硬件教学条件,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完成。校企合作教材必须贴近工作过程、贴近生产实际,实现内容项目化,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四)丰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除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基本教学文件电子文档外,还包括电子课件、教案、教材、实训指导书、习题库、案例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软件等各种数字资源。慕课、微课、虚拟实训室等新型资源和工具,逐渐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习惯,要能主动适应和应对,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必然趋势。
(五)创建企业化的实践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必须依托校企双方,要能实现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生产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增加实训场所,改善实训条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学校实训场所的规划建设,设备仪器的选择采购,都应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实施,以实现教学实训条件与真实企业生产实际相对接。
(六)组建技能化的师资队伍。对于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定期下企业锻炼,参加实践培训进修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对于企业兼职教师,要积极出台鼓励政策,加大对来自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的聘请,让他们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直接对学生进行生产指导和技能训练,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对接。
二、课程开发流程
(一)课程开发团队组建。课程开发首先要成立以学校教师、企业专家、课程专家、课程管理人员共同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课程开发方案。学校教师负责职业能力调研、教学内容选取、教学项目设计、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创建等具体工作;企业专家负责提供实际工作项目和岗位能力标准;课程专家负责把控开发进度、指导课程设计、评价开发质量;课程管理人员负责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提供保障。
(二)职业能力调研。课程开发前,课程开发团队应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职业能力调研。通过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和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交流座谈,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明确企业用人定位和规格,搞清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和内容,了解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了解实际生产工艺和操作技术,收集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方法,征求企业对课程开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明确学生职业能力需求。
(三)调研结果分析。职业岗位调研后,课程开发团队要对调研内容进行分析和筛选。由于各企业发展情况、管理模式、生产工艺存在差异,对同一职业岗位的要求和标准不尽相同,课程开发团队必须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对调研结果中一些不适宜的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同时还要能根据调研结果准确判断行业发展趋势,把握未来职业岗位发展需求,为课程内容选择提供标准。
(四)课程内容选择和序化。以调研分析为基础,按照“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知识、能力、素质需求→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项目”方式构建教学内容,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对一系列课程内容合理序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包含企业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岗位实践技能要求和职业基本素养要求;教学情境确立要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据,兼顾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与可拓展性;教学任务项目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既要能涵盖企业完整的工作流程,又要能体现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还必须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五)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团队要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形成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教学规范。此项工作必须由课程专家全程指导把关,专业骨干教师具体编写完成,企业专家负责提供意见和建议。课程标准既要保持相对稳定,以规范教学运行,又要实现定期修订,以适应变化,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匹配。课程开发团队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实训场所、实训设备仪器、实习基地、师资队伍、教材以及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建设完善,使各类教学资源与课程标准相匹配。不仅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更应该积极和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发挥合作企业在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丰富校外教学资源,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七)课程开发效果评价和改进。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效果评价分为过程评价、验收评价和诊断评价。过程评价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专家和课程管理人员,对照课程开发计划,检查课程开发进度,检验阶段性课程开发成果,指导和督促课程开发任务顺利完成。验收评价是在完成课程相关内容建设后,由课程专家根据课程开发方案制订验收评价标准并对照进行检查验收,判断课程开发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是否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否能用于教学实践。诊断评价是在课程教学实施中,通过和学生、教师座谈,开展听评课等活动,主动发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对毕业生访谈及就业企业调研,了解学生在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和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到针对课程开发成果的改进意见和措施,不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明确了课程开发的内容,理顺了课程开发的流程,回答了开发什么、如何开发的问题,为高职课程建设提供了一种经验和参考。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课程改革,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还需要各职业院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加乐.关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路径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