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为实践案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设计、考核标准等方面剖析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3+2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5-0016-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我校在创省级技能型大学建设中,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要求,全力推进职教改革,积极尝试“对口招生”、中高职“3+2”分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全面推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从2013年开始实施“3+2”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2014年开始实施对口招生和自主招生,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上做出积极的尝试。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对口”
目前,中职、高职之间专业设置“不对口”的现象比较普遍,从专业目录中来看,中高职专业设置缺乏沟通和协调,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目录,中高职专业的名称、分类、要求等也都很不匹配,导致很多中职学生因在高职专业中找不到对口或相近专业而不能报考,被迫放弃升学的选择。以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2015年对口招生计划是50人,但因在很多中专院校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导致实际招收的学生只有11人。而许多有继续深造愿望的学生却因没有相应的对口专业而不得不放弃机会。
(二)培养目标不对接
中职教育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在对口升学和自主招生考试中高职学校普遍还沿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考评办法,考试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与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培养目标相错位。导致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呈现出的似乎“多元”现象,实质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的表现,是中、高职衔接不到位、不科学的副产品。
(三)课程体系衔接不连贯
从2013和2014两届学生来看,一方面,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因基础课程薄弱,对高职后续课程,如英语、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程学起来比较吃力。另一方面,因课程内容重复,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上又提不起兴趣。这与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而国家到目前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所以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往往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立了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搭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平台。创建了“岗位能力导向,工学结合,双线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根据岗位能力水平的要求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相同岗位对中、高级技能员工不同工作内容构建中、高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能力的要求确定考核标准。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重新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通过企业、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三方共同讨论,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胜任连锁门店日常客户服务、收银、理货、促销员、营业员等岗位工作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具备门店运营与管理、市场调查、卖场规划、商品管理、促销策划和商品销售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推进中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标准化
在“3+2”一贯制模式中,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有效衔接。根据行业企业要求,中职学生可考取理货员、收银员等资格证书,高职学生可考取连锁经营管理师(初级)、品类管理师(初级)等资格证书。并且中职学生取得的相应资格证书在我校的对口升学和自主招生考试中能作为代表技能水平的凭证。同时如果合作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技能竞赛活动取得的成绩也可作为高职入学考试中的技能认定凭证,积极探索中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3.课程设计系统化、模块化,突出中高职衔接的宽口径
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连锁专业的课程设计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能力要求的不同,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同时涵盖专业群主要专业课程,实现宽口径对接,加强衔接的相容性。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3+2”模式为例,前三年的中职学习主要涵盖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四大流通专业群的课程。课程模块主要对应一线基层岗位技能的培养,如营业员、理货员、收货员、客服人员等。后两年的学习主要是对应连锁企业门店基层管理岗位和总部职能部门岗位能力的培养,对应的岗位如:卖场楼层经理、课长、策划人员、采购人员、商品管理人员等。这样在中高职衔接的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
4.实现中高职师资共享,为中高职衔接护航
为了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中高职衔接,合肥地区的合作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上实现了师资的共享。如我校教师可能会应邀去中职学校讲授卖场规划与陈列,同时我们也会邀请有合作协议的中职院校教师到我校担任门店布局与商品陈列课程的教学。两门课程的内容其实是差不多的,但对中职学生的能力要求只需掌握陈列的原则和卖场基本设计,而高职学生还需要掌握商品分析和招商需求等内容。同一教师,同一课程,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不一样的。有了这样的经历后再来制定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也就有了针对性。
参考文献:
王晓兰.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