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自本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将从创新人才的核心心理素质出发,探讨创新人才心理素质测量的形式,其中包括对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及创新人格的测量。同时针对测量体系提出一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关 " "键 " 词] "高职;创新人才;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8-0128-02
一、创新人才的核心心理素质
(一)综合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足够数量、足够出奇的想象力,才有可能将本身具有的知识结构与外界获取的新信息进行意想不到的有效组合,从而造就出独特不凡的新技术和新事物。二是敏锐的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力决定了他对外界信息获取的数量,观察力指数越高的人,就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获取创新所需的信息。三是发达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思维就是指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即人脑对客观事物未知成分进行认知和探索活动,它是一种人脑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新设计、新方法和新途径的活动。创新思维对于创新活动的影响,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众所周知,人类的大脑思维活动是异常复杂的,这就造成人对事物的思维判断是多元化的。人会由一种思维判断而同时产生多种联想,灵感和创意便多是在这些联想中迸发出来,从而产生了创新能力。大致来说,人的思维模式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法,它是指从现有资料中寻找正确答案,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一种有条理、有方向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聚合思维就是将广阔的思路集合在一个明确的焦点,然后进行有条理、有范围、有方向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的就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遵循事物发展的相互关系,也不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按照不同的思路尽可能多地产生联想,从各种可能和假设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二)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也可以称作创新个性,它是指一个人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个性气质、性格、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创新人格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意志、价值观、认识兴趣、成就动机等。创新人格是一种社会人格,它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整体人格。大量事实表明,正常人在天生智力方面的差异并不大,可是人在情感、兴趣、动机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上的差距,导致了人们在创新能力上的巨大差别。人的非智力因素大致可分为动机因素、导向因素和保障因素等三个维度。动机因素的核心是求知欲、好奇心和成就动机,目的在于唤起人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导向因素的关键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这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指明了进行创新活动的方向和目的。在保障因素中,创新者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是其关键所在,创新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有些人创新的智力条件和物质条件都达到了,可是由于其自信心和独立性较差,导致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总是功亏一篑。因此,创新活动的顺利达成必然少不了独立性、自信心等保障因素的培养和塑造。
二、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心理测量
(一)基于发散思维的测量
在创新能力测量方法中,以发散思维为指标而编制测验是最为常见的。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发散思维测验就成为创新力测验的主导工具,其中最有权威的便是“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简称TTCT)。这套思维测验与以答案的正确与否计分的智力测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和精细性为基本指标,根据测验者的反映观念和数量、比例及类别数进行计分,以判断其发散思维的高低。托兰斯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思维测量工具,它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除此之外,适于高职创新人才发散思维测量的工具还有很多。
(二)基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测量
在最初的创新思维测量实践中,学者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对人的发散思维的测量,对于聚合思维测量的重视程度不足。后来的研究者主张将发散思维和集合思维统一纳入测量范畴。对于高职生来说,如果只有天马行空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逻辑推导能力,那创新对他们来说只能停留在幻想、空想的阶段。因此,在高职创新人才心理素质测量体系中,对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性的测量是个重要内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其对同样刺激产生不同连结而提高,创新过程就是将互相关联的元素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用于某种实际需求的新联结。而遥远联想测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很多彼此不关联的事物以有用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将各种事物形成一种新的联结关系,这样测验的目的在于考查被测试者的概括能力,即从具体特征中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
(三)基于创新人格的测量评价工具
1.发现才能团体问卷。发现才能团体问卷是由学者利姆和大卫共同研究出来的一种测试方法。该问卷分别由32、34和33道是非题构成,主要是对人的独立性、好奇心、意志力、兴趣广度以及过去的创造爱好和活动进行问卷测试。因其预测效果较好、研究范围较广,故而得到了普遍应用。2.你属于哪一类人。托兰斯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了一套简单易行、相对有效的创新人格自查量表《你属于哪一类人》。该量表囊括了将近70个从50项有关研究中收集得来的创新人格特征,其中的项目都是二选一的自选形式。这个量表的目的在于被测试者对自己的创新人格特征作出一个比较系统的报告,以此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创新水平。
三、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建议
(一)重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培养
在传统高职教育中,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关心的是如何训练学生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聚合思维,导致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也是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发散思维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忽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会限制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新思维也是矫枉过正。因为严格来说发散思维就是一种求异思维,而创新思维才是真正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如果仅仅依靠发散思维也是无法创造出新产品的。因此,高职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需要同时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双重培养,最好是在具体教学中能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才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重视创新人格的培养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但凡创新能力较强的人,通常具有以下人格特征:求知欲强、控制力强、做事严谨有责任感;兴趣广泛、善于沟通、具有幽默感;思维敏感,反应迅速,自信心强,感情奔放,等等。这些创新人格因素,用一个简单的概念统一描述就是情感的养成。创新活动首先需要的就是心理情感投入。即便创新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再好,学生对创新活动缺乏兴趣和喜好,那还是无济于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摒弃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枪打出头鸟”“与世无争、知足常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这样的消极思想,积极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锐意进取、意志坚定、勇于接受挑战和挫折的创新人格。
(三)注重对宽松环境的塑造
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氛围同样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莫大的关系。首先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第二学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时刻把握好民主的原则,创新需要一个民主、开放的土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创设出能够供学生自由表达和自由探索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和谐的精神环境。
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也是主导社会竞争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心理素质的特点,准确把握创新人才心理发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更广阔的创新空间。而要实现这一点,不单单是需要学校单方面的努力,社会与家庭教育都应该转变观念,鼓励创新,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环境和土壤。
参考文献:
[1]吴英健.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D].复旦大学,2013.
[2]潘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科学,2009(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