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提出的新需求,提出了当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一方面要继续做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还需要关注对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基于此,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新明确目标定位、学科领域和人才质量,并设计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对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电子商务教育提出了一种实施途径。
[关 " "键 " 词] "人才定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6-0074-03
一、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定位
当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面向电子商务行业、企业,主要围绕各类电商网店培养网店建设、运营各岗位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岗位主要包括网页美工、网络营销、电商客服、网店运营、物流管理等。
(二)培养方式
为使学生掌握企业岗位的实战技能,一般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引进企业项目,进行课程的项目化改造,使教学内容能符合企业应用的实际,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并通过校内实战演练或企业顶岗实习加强学生的企业实战技能的培养、企业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合作企业大多是天猫、淘宝等各类网店、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机构(代运营机构)、电商平台企业(淘宝、京东、1号店)、垂直平台(一些B2B企业)等。
(三)专业设置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最早在2000年开办,定位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经历了从最早偏技术或偏管理,到目前融技术和管理于一体,面向职业岗位培养人才的过程。
当前,随着电子商务广泛深入的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电子商务仅仅作为一个专业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4年教育部修订高职专业目录中,已将电子商务从市场营销大类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大类,下设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移动商务三个专业。可见,教育部、行指委已看到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景,随着应用的广泛和深入,人才培养必将随之进行细分,就像当年计算机专业细分出大批相关专业一样。
二、当前电子商务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需求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源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应用能力,将对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互联网+”已成为未来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
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一种主要模式,其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转型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寻求新的发展。
“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以及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对实体产业的冲击,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问题,同时,对互联网+背景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质量和数量的新要求
在“互联网+”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对各级各类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每年人才缺口达数百万。近几年,职业教育中,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大好形势。
同时,“互联网+”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云计算和大数据要求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必须对大数据具有较强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跨境电子商务要求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必须在掌握基本的电子商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外语等方面的技能。
(二)对非电子商务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在传统企业不断转型电子商务的背景下,“互联网+”不仅对电子商务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非电子商务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传统企业的从业人员、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因此,对非电子商务专业的人员进行电子商务知识、技能的培训,是“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企业必须面对的新变化。传统企业也只有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更好地融入电子商务,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当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基于“互联网+”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1.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对象不仅涉及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还应面向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2.针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在原有电子商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跨境电商、移动电商、大数据等新领域、新技能的训练,以及对相关传统行业的认知能力。
3.针对高职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首先应以普及电子商务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目的,使其适应“互联网+”发展、传统企业转型这一背景,获得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对策
“互联网+”时代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互联网+”这一大环境相匹配。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助力“互联网+”战略。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为了适应“互联网+”的大环境,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重新定位,突出以下特点。
1.在电子商务知识、技能培养方面,从原有的知识、技能结构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转变,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大数据利用、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微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以顺应未来移动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的发展趋势。
2.在学科领域方面,从原有的纯电子商务知识、技能向以传统行业为依托的行业、企业应用转变,加强电子商务学生将所学电子商务知识、技能与传统行业对接的能力,以适应“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行业不断转型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实现电子商务在传统行业的进一步渗透发展。
3.在人才质量方面,从原有的单一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向复合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转变,打造“T型人才”。一方面,他们对行业和企业的认知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某一方面较强的电子商务技能,因此,他们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多变的外界环境。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
根据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制定要把握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设计。二是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设计。
在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设计上,应结合后期人才培养模式(碎片化的网络学习和分层教学等),设计知识、技能由浅入深、由窄到宽的体系结构。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层次结构一般包括: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方向的重要课程,也是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模块。在课程的表现形式上,以课程模块的方式来组织,以方便后期教学活动的灵活开展。
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即课程的设计上,应在“与时俱进”“与行业企业结合”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在“互联网+”背景下,课程的设置应突出“互联网+”的特色,即根据“互联网+”的发展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如,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除了传统的网站开发的策划设计、网店的美工、运营、推广和客服等,还需设置大数据分析和营销、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类课程,随着电商应用方向的拓展,课程设置可设计为课程模块,供学生自行选择。每个学生在接受电商普及教育的基础上,能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T型人才”特征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
为了培养适应“互联网+”这一发展趋势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T型人才”,在教学模式上也应进行优化改进,形成一种立体化的教学实践模式。
首先,针对核心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比如,可设计网页美工、网店数据分析、移动商务、跨境电商、网络营销等方向的课程模块,每一课程模块包括2~4门核心课程。教学实施上,可采取学生选修,进行分方向、小班化教学的形式。同时,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网络课堂等网络化教学形式,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慕课等教学形式的开展,将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学生的空闲时间,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最终打造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因此相应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也应进行重新的优化,具体而言,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应突出学生对“互联网+”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不同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
1.“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从以传统的互联网为中心转变为以移动互联网为中心,加之终端设备的多样化,使得电子商务的主体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和高效快捷,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是其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2.“互联网+”强调了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平台作用,其必须与传统行业相结合才能体现“互联网+”的价值。因此,对某一行业的认知以及将电子商务灵活应用于某一行业岗位的能力,是“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最核心的素质之一。
3.“互联网+”提速社会发展,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因此,自我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五、高职学生电子商务普及教育
据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等网站的2015年9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电子商务人才招聘企业除了电子商务平台、各类网店以外,传统企业也加入了招聘队伍。随着各行各业的电子商务转型、O2O业务的开展,许多传统行业企业,如商场、连锁超市、外贸企业、生产加工企业等都在招聘电商人才。因此,当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不仅只限于电子商务专业,对相关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等均需要开展对学生的电子商务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以适应行业的转型对人才的需求。
(一)非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各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活动开展、岗位转型以及新岗位出现对人才素质、知识、技能的需求变化,来确定各专业电子商务知识、技能培养方案。比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需要掌握跨境贸易政策、速卖通等平台的特点和操作、跨境贸易网店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由于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应用才刚刚起步,新的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企业对人才规格的具体指标还不明确,但“互联网+”背景下,各行各业电商活动开展、O2O战略的实施是大势所趋。今后,随着应用水平、成熟度的提高,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会越来越明确,数量也会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紧密关注各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开发等相关工作。
(二)非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非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除行业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外,还要考虑高校内部因素,比如,教师思想认识的统一、承担电子商务课程的师资资源、实训条件、课程开发等。根据上述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对非电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采取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第一阶段:开设平台课程,开设面向某院系或专业群的平台课,甚至是面向全院的平台课,进行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教育;第二阶段:开设面向各专业的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区别于第一阶段的通识教育,与各专业结合更为紧密的电子商务基础类课程,包括知识普及和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开设面向各专业岗位需要的电商类专业课程,如,基于速卖通平台的网店建设运营、连锁超市O2O运营、大卖场网络营销方案策划等与各专业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的电商课程。
六、结论
“互联网+”时代,社会对电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原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根据电商企业的发展,针对岗位需求的不断提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对非电商专业学生的电商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势在必行,如何针对各专业的实际制定合适的电商培养方案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祝明慧.“互联网+”时代IT人才的培养[J].中国劳动,2015(10).
[2]朱楠.“互联网+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J].英语广场,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