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15-04-29 00:00:00刘子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7期

[摘 " " " " "要] "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尽快建立起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重大任务。本文对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我国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 " 键 " "词] "创业教育;高校;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5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9-0094-02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概况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由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73年。这一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四所高校进行创新教育实验,协助其分别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以负责技术创新课程的开设和学生技术发明与新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从此之后,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先路被开启。40多年来,创业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的硅谷可以说是高校教育成果的体现。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逐步开展起来的,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创新创业能力问题,并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建立和完善创新与创业的教育体系,更好地解决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服务、职业发展的需求,形成学校、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四方面合作共赢的机制。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人才,为国家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更为社会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015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中,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文件指出,在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以面向在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面向全社会,有针对性地对那些计划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二、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大多数高校创业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以专兼职为主,兼职教师较多。大多数专职教师是从行政、学工转岗过来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较少,对创业教育教学的规律掌握较弱,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较差等问题。大部分的兼职教师由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学岗位的教师、从事学生管理的学工人员、党政管理岗位的其他教师等组成。因为教学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性,常常会出现创业教育的不连续性等弊端。更重要的是,按照创新创业教育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人才的要求,此类人员非常缺乏。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老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强,除了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知识。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应聘到高校工作,没有创业经验的,创业意识淡薄,甚至对学生创业缺乏信心。他们所讲授的创业知识,通常是通过自学从书本上获得,往往是纸上谈兵,对学生的创业实践不能全方位有效进行指导。侧重对创业理论的讲解,采用的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也往往是一纸试卷,主要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了对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引导和培养。教师教学内容的不全面及教学方法不合理,会使教学效果降低,并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三)创业教育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通常情况下,高校是按照教学岗位及工作量来对教师考核及奖励的,但创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而且需要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创业咨询。研究分析创业实战状况,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是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按照目前的考核评价与奖励机制,大大影响了创业教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创业教育师资整体水平较低,不能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此外,如前文所述,很多高校的专职的创业教师数量少,兼职教师数量多。因岗位的归属问题,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以其所在系部或岗属为主,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工作缺乏规范性。

三、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从数量、理论、实践三方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校内培训、校际交流、学习研讨、资格认证培训等方式,加强了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创业教师队伍中有SIYB讲师2名,教育部首批创业指导师4名、三级创业咨询师5名,KAB讲师36名,PTT国际专业讲师12名。大量的培训让这部分教师具备了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进行努力,并不断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此外,进一步加强“两栖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既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师,也推动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与各人才中心的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维护“就业创业指导导师”专家库,聘请知名企业的经理、专家等担任创业团队的指导教师,为创业活跃分子开展各类创业培训讲座,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政府官员、专家等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宏观经济形式等方面的讲座,提升大学生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专业水平

近年来,学校为大学生创业园累计投入经费百万元,用于师资建设中的软硬条件的提升,有力地保障了创业实践基地工作的开展。高校还可以通过创办实体性质的实验室、试验型企业或实习基地等,让教师充分利用这种教学实践平台,不断运用专业知识,转化科研成果,同时也拓展自己的管理实践经验。每年投入数万元的创业教育专项基金,来进行创业师资培训、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大赛扶持及创业项目立项及孵化等。另外,为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研究,提升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学校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专题调研课题,分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立项课题等种类同时开展,大大提高了教师研究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根据教育部《创业基础》教学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统一课件,自主编写了具有林业院校专业特色的就业创业教材,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

(三)完善创业教育教师管理、激励和考评机制

由于创业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别于其他教师,为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高校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考核监督工作机制、评价指标、环节评价等制度,注重进行创新创业知识要点考核、学生创新能力考核、课程的实施、社会反馈等综合评价考核。学校可以通过成立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李文涛,鞠永干.浅析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