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自我认知偏差出现了心理问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自我认知对就业心理的影响,提出了消除就业心理障碍的对策,帮助高职院校贫困生求职时减少苦恼与困惑。
[关 " 键 " "词] "贫困生;自我认知;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9-0032-02
一、自我认知的概念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我认知提出了不同见解,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在许多方面又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本文采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关于“自我”的理论,将自我认知概括为三方面内容:一是生理的自我认知,即对身体、外表、体征等状态的认识,如性别、相貌、体能等;二是社会的自我认知,即对自我在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如名誉、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等;三是心理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如兴趣、态度、性格等。总的来说,自我认知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当个体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时,就会对自己的外表、能力、社会接受性等方面产生认知,并形成关于个体对自己生理、社会关系、心理的感知和理解。
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知是最重要的。心理的自我包括我们所感应到的兴趣、动机、能力、态度、情绪以及愿望。心理的自我认知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感受的认知,包括对心理素质、个性、能力、性格、气质的认知。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自我认知偏差
(一)过低的自我认知
过多的自我否定形成了过低的自我认知,贫困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教育投入相对欠缺,使得他们发现在很多方面自己与其他同学存在一定差距,会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而忽视自身的优势。因此,这部分贫困生更加看重失败与挫折的经历的积累,缺少价值感,容易缺乏自信心,自我否定,总感觉低人一等。这部分贫困生面对就业总会逃避、退缩,没有主见,对于就业缺少激情,没有目标。
(二)过高的自我认知
高职院校部分贫困生以自我为中心,以理想的我评价自己,过度强调自尊,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心理防御意识强。他们对自己要求严苛,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好,过分苛求自己。因此,他们在大学期间比普通学生更加刻苦努力学习,在校期间成绩优、荣誉多、技能强,认为毕业后应该能获得一份好工作。这些学生更加追求大型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求职过程中看不上一般的底层工作,错过工作机会。
(三)模糊的自我认知
高职院校部分贫困生自我认识模糊,忽视兴趣、能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前景,盲目地接受他人的建议与看法,缺乏自我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心中更是涌动着亨利·福特、史蒂夫·乔布斯般成功的梦想,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美丽的理想我,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规划,然而现实的环境和种种困难导致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差距甚大,使得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面临的是更多的迷茫,一时间找不到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定位。对理想我的追求与对现实我的不满构成了贫困生生自我认知的模糊,他们无法找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位置,迷茫于到底该怎样定位自己,甚至会怀疑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和理想。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障碍
求职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与高职毕业生的自我认知有极大的关系。自我认知偏差极易使人出现各种问题,常见的有从众心理、焦虑心理、自负心理、盲目冲动心理和彷徨心理。对于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来说,其就业的心理障碍在以下两个方面更为突出。
(一)自卑心理
在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过程中,自卑心理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的复杂情感,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通常表现为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高职院校贫困生过低的自我认知,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据调查,贫困大学生择业时存在自卑心理占到了68.18%。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在与周边家庭富裕的同学相比的过程中,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在求职行为中表现为缺乏自信、不敢大胆自荐、临阵怯场等被动、消极的行态。不能在招聘单位面前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高职院校贫困生极有可能丧失就业良机。
同时,自卑心理有时又伴随极高的自尊心理。一部分高职院校贫困生由于自尊心过高,在毕业求职时,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在谋职中不肯“屈就”,希望能找到一份父母、亲友期盼的“好工作”。他们认为只有获得理想工作,自尊心才能够得到满足。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挫折就会产生空前的自卑心理。
(二)盲目的从众心理
从众就是通常所说的人云亦云,即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大家怎么想,我就怎么想。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客观上处于一种弱势状态,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使他们缺乏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择业标准和准确的定位,表现出盲目从众心理。这种盲目从众心理导致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忽视实际情况、忽视自身特长、忽视个人发展前景等情况来选择工作岗位。比如,在择业过程中,对招聘单位是否适合自己,他们往往并不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判断,更多是看这家招聘单位名声是否响亮、同学是否积极参加或者上一届学长对其喜好程度等来加以区分对待。盲目从众必然使得很多职院校贫困生错过机遇,丢失本该适合自身的工作。
四、消除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对策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自我认知偏差,引发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利于自身的就业。提高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实现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影响。
(一)加强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
一是帮助高职院校贫困生树立正确贫困观。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认知偏差的核心是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当前的贫困不是一生的贫困,贫困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二是进行贫困生心理辅导。高职院校贫困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对此学校应予以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工队伍可通过走访宿舍、交流谈心以及QQ、微信等新媒体途径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根据贫困生就业心理障碍特点,有针对性地消除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我,合理定位求职目标,消除自卑心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二)提高贫困生自我认知能力,纠正自我认知偏差
一是通过比较提高自我认知。作为社会人,只有通过与社会中其他个体相比较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在社会中,通过比较找到自己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高职院校贫困生应该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通过比较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制订合理的就业目标,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二是积极接受他人的反馈。除了家庭,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范围主要在学校。同学和老师对他们的了解较为客观真实。因此,高职院校贫困生应当积极听取身边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来认识自我,看清自身优缺点,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谷成久.大学生学习与就业指导教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88-91.
[2]欧阳胜权.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