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作室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①

2015-04-29 00:00:00刘小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3期

[摘 " " " " " 要] "工作室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场所,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驱动下,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各种类型的工作室,部分工作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有大部分工作室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针对这些情况,本次问卷从工作室项目来源、负责人、管理模式、评价方式和激励措施,以及对工作室正常运转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设计。对问卷的背景、目的及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 " "键 " 词] "调查背景;调查目的;结果分析;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7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7-0055-02

一、调查问卷背景

2013年,动漫专业课题小组申报了广东省教育厅课题《对接产业发展的高职“教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研究》,为了促进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为本课题提供有力的材料和数据支撑,本课题组制订了《高职院校工作室现状调查问卷》,对全省43所高职院校120名教师进行这次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的目的

为了研究各种因素对工作室正常运转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另外,也想通过本调查问卷的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合理化

建议,为工作室的真正运行提供帮助。

三、调查问卷总体状况描述

调查问卷一份共12个内容,内容涉及工作室的负责人、学生团队、项目来源、市场效益、运转情况、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以及主观上对工作室切实运行的意见和建议。此次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参加广州铁路职院承办的“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暨教师工作室交流研讨会”的专家和教师,调查高职院校达43所,共计120人,收回108份,回收率较高,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回收的108份问卷中,通过进行统计和汇总,对涉及的各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工作室构建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43所高职院校中,仅有6所院校没有构建工作室,说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普遍开展,但令人遗憾的是有

66.7%的教师认为工作室教学效果一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

目前的教师工作室主要以两种形式构建,一种是学校免费提供场地,教师自负盈亏;另一种形式是学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教师每年按一定的比例

向学校上缴利润。

1.质量评价体系。有93%的教师认为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建议评价体系应从业务量、市场效益和学生学习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由教学督导、师生及合作企业参与评价,考核标准主要有完成教学任务的绩效、校企合作的效果、工作室的特色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等。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公示,对优秀的工作室给予奖励,而对不合格的应提出批评教育,特别差的取消工作室资格,这样能使工作室的师生产生压力,为工作室的发展群策群力。

2.激励机制。有95%的教师认为激励机制不完善。从教师层面上来讲可以对工作室带项目的教师奖励一些课时或者是物质奖励,奖励多少课时应有明确的标准,也可以在年终考核上倾斜;从学生层面上来讲可以给学生设置目标激励、物质奖励和处罚等措施鞭策学生。

3.管理运作机制。90%的教师认为管理运作机制不明确。一个工作室的真正运行并能为教学服务,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教师每学期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每学期也有必修的课程,因此当教学与工作室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工作重心肯定是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几乎所有学校只对教师的基本的教学量有限制,而对工作室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制度,工作室做与不做项目不会对教师产生任何影响,这样就导致了工作室师生的积极性不高。另一种现象是由于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无法在工作室间形成竞争意识,所以造成工作室教师养成一种懒散的心态,寻找开发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4.缺乏对业务流程和技术岗位的设计与管理。80%的教师认为缺乏对业务流程和技术岗位的设计与管理也是影响工作室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工作室是由专业教师负责,这些教师专

业教学能力强,但与市场对接能力薄弱,这就说明工作室的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双师”教师,或者是行业专家,或者是校企双方派出的教师和专家。

5.项目来源、学生团队的选拔和工作室的微环境建设的影响。这几个调查项目与上面几个项目相比,所占比例要小很多,但也不容忽视。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选拔应从二年级学生中挑选,也有的认为是

一年级学生凭兴趣选择工作室,跟着高年级学生一起

做项目,升入二年级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工作室。项目是工作室生存的根本,项目的来源可以是自主开发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竞赛项目。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企业文化,工作

室也必须营造一定的企业文化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此能够体验,这是工作室建设环境中“软”的建设部分。

五、意见和建议

(一)工作室的教育形式

目前,学生经过基础学习之后,可根据自身条件或教师的选拔进入到各个工作室,从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到毕业设计都在工作室完成,这一过程采取“学分制”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个别能力突出的学生,因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室项目上,很多正常的课程没时间按要求修完,对于这种学生,应该要打破传统的教育形式,可采取学分替换的形式,鼓励学生去开拓创新。

(二)工作室的管理形式

在师资配备上要求工作室负责人和教学导师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项目管理和项目实现的能力,能够将教师的教学任务合理分配到工作室项目中。

(三)工作室的内涵建设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体制下,专业技能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形象和职业文化的培养,这恰恰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了工作室平台,应注重学生的内涵建设,在真实项目学习中多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将来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四)管理制度建设

规范明确的管理制度是教师工作室高效运行的根本保障,应该有完善的教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工作室项目管理、专项经费、技能竞赛、细则考核及奖励等管理办法,按期组织工作室开展年度考核,通过评选激励工作室在大赛培育、技术研发、生产性实践教学、员工培训等方面取得具体成效,调动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

(五)构建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外部支持机制

成立教师工作室是希望能与企行业开展实质性合作,然而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外部支持机制,校企合作中会出现专业带头人积极性高而企业积极性低的“一头热、一头冷”问题,致使工作室运作困难。

要扭转校企合作中“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需在政府主导下,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互动”机制。政府需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明确政府与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并监督和约束产教结合过程中各方的行为,形成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要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大力促进“订单式教育”,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设立以奖代补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对接产业工作室,建立优秀技能型人才政府津贴奖励制度。

六、结束语

通过调查分析,工作室的正常运作受多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运作机制,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反复修正完善,最后形成文件。

接下来的研究中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与部分需要且有进一步联系倾向的被调查者保持联系,进一步探讨适合专业工作室的运作机制;二是制订工作室的管理制度,给学校的相关部门和任课教师作为改进工作室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考。

参考文献:

郑惠虹,陆天宇.高职院校基于工作室平台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