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认为,以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战略路径是,科学把握我国劳动市场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把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强创业就业与创新发展的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打造创新发展加速度,创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走出无就业增长的困局,支撑经济中高速发展和提质增效。
我们提出四点对策建议。一是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先进适用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首先,要发挥国家科技专项的引领作用,面向劳动力吸纳型技术研发与应用充实调整有关专项,加快形成重点产品、技术系统和标志性工程。其次,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发重点针对小微企业、现代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吸纳型技术,深入挖掘就业潜力。再次,依托高新区等创新载体扩大新产品劳动力吸纳型技术应用示范规模,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的普惠性,加快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建议进一步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继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的普惠性,加快推广效果显著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政策,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扩大就业规模。
三是积极培育由工业升级与服务业融合后形成的就业新需求。科技服务业对于扩大内需、吸纳高质量就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都设有专门资金,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在广州、杭州、青岛、成都等7个城市开展了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以及中关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把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和优化带动更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增加,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调升、调优。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服务新业态发展。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四是深化就业领域和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充分释放科技人力资本红利。首先,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构建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通过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价值。其次,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好地与劳动力市场衔接。推动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进一步提高支撑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大量劳动力素质。再次,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探索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本红利的有效途径。破除制约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体制机制,站在国际化的高度,在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力资本存量的开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