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房接待欧洲王子:退休女教师乐做“民间外交家”

2015-04-29 00:00:00明眸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7期

蝶形洋房吸引老外“眼球”,敞开家门接待海外来客

2014年12月5日上午9时,上海市陕西南路陕南村居民鲁雅萍家里迎来了一拨高鼻深目的外国友人。这些外国游客来自法国,他们饶有兴味地参观了鲁雅萍具有欧陆情调的老式洋房,还在她家里品茗赏画。一个小时后,客人们兴尽而归。临走前,他们在主人的留言簿上写下赞誉之词,称赞鲁雅萍一家热情好客,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上海的厚重和底蕴。

这样的客人只是鲁雅萍12年来接待的外国游客中的最普通的一批。鲁雅萍一家所住的陕西南路151—187号,原名亚尔培公寓,据说是以当时的比利时国王的名字命名,由比利时人列文设计。在陕南村,16幢蝶式点状型四层住宅组成了一个建筑群。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

陕南村具有一种上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风情。而在鲁雅萍家,更是保留了当时建筑设计的原貌:玻璃镶套的黄铜把手、半个多世纪前的法式烤箱、镶嵌在墙壁内的活动衣板,还有西洋梳妆台。尽管时光过去了80多年,她的家依然能够看到房屋设计者精心安排的很多细节:进户后有宽阔的走廊连通各个房间,设有箱子间和大壁橱,建筑立面采用清水红砖和水泥拉毛墙面镶嵌,有浓郁的装饰主义风格。更令人称叹的是,房子里还保存着镶嵌在卧室墙壁内的活动烫衣板以及供应暖气的热水管等。而其他人家因为几经装修,这些细节几乎都被破坏掉了。

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拥进上海滩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其中也有一些专门来上海怀旧的外国友人。这些人频频造访陕南村,于是,鲁雅萍的家门被冒昧造访者多次敲响,与有的人家婉拒参观不同,鲁雅萍总是热情地接待远方的来客,还以茶水相敬,让这些海外友人体味到上海人的热情。

鲁雅萍记得很清楚,2000年春节期间的一天,一对外籍父子敲响了她的家门,父子中的父亲是位高龄老人,能说较为流利的中文,鲁雅萍热情地把那对父子迎进门。

宾主落座后,那位外籍老人真诚地说:“他和儿子来自以色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躲避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暴行,他和家人远赴中国上海讨生活,他在陕南村一带开过商店,对这一片很熟悉。

那位以色列老人动情地说,当年和他一样在上海讨生活的犹太人很多,虽然中国人民也一样饱受战乱之苦,但仍敞开仁厚的胸怀,极尽所能保护他们,这份感情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这次回上海,就是想看看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再度向中国人民表达谢意!

老人的动情诉说深深感动了鲁雅萍一家,他们不但热情地引领那对父子参观室内设施,还款待他们吃饺子,欣赏中国年画以及书法作品。

从2003年起,鲁雅萍和家人决定,打开家门敞开胸怀接待外籍游客,让他们了解曾经的上海风情以及现在上海居民的幸福生活。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海外来宾走进她的家,得到了鲁雅萍和家人热情的款待。

2004年8月,来自日本的池木一家来访。走进鲁雅萍的家,他们一下子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的沪上民居,精致的黄铜门把手、半个多世纪前的法式烤箱、老式古朴的梳妆台,满室浓郁的老上海风情让他们大开眼界。

一壶清茶、一盘水果,4位日本客人津津有味地听着鲁雅萍讲述老房子的历史,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随后,鲁雅萍把客人引到内屋,靠床的墙上有一扇小门,她笑着对日本客人说:“大家猜猜,门后是什么?”

猜了半天,池木一家人都不得要领。鲁雅萍笑着让丈夫将床移开,打开门,一块一人多高的木板映入众人眼帘:“是块烫衣板!”大家恍然大悟。放下烫衣板,池木和太太好奇地打量着那件已有70多年历史的老家什,拿出相机不断按动快门。

穿过走廊来到厨房,一个铁制的烤炉引起了日本客人的注意。鲁雅萍自豪地告诉客人:“这个烤炉的历史已近70年,但至今还能使用。”

“真棒!”日本客人啧啧称叹。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让池木一家意犹未尽,而对于主人的盛情款待,日本客人更是连连鞠躬道谢。

在家里接待欧洲王子,半个世纪前的房客来访成美谈

2010年春节后,鲁雅萍一家接到通知,他们家已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人家”接待家庭之一,负责在世博会期间接待外国游客。已经退休的鲁雅萍和丈夫接到任务很是激动,决心用他们的热情服务来展现上海人的胸怀和热诚。

2010年8月初,鲁雅萍接到上级分派的任务,比利时王储菲利普王子一行即将来陕南村参观,并到鲁雅萍家里做客。

接到任务后,鲁雅萍开了个家庭会议,和丈夫、儿子分头行动:丈夫上网查阅有关比利时的资料,了解对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精心设计互动环节等;鲁雅萍负责礼仪、服饰与环境的协调;儿子负责采买水果、点心等。

8月3日下午3点,比利时王储菲利普王子在上海卢湾区、瑞金二路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鲁雅萍家的楼下,鲁雅萍一家已经早早在门口静候远方的来客。看到一位身材高大俊朗的卷发男子在众人的簇拥下向他们走过来,鲁雅萍知道,他就是菲利普王子,便快步走上前,用流利的英语问候,菲利普王子则彬彬有礼地用英语致谢。

进了家门,宾主落座,鲁雅萍拿出了上好的茶叶和珍藏多年的特色茶具,还特地买来了包装上印有中国书法的各色糕点招待宾客。丈夫林伟琳则取出了深入观察所发现的建筑设计中的各种妙处的照片,一一向来宾们介绍陕南村建筑的历史和现状。

当得知陕南村的建筑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时,菲利普王子表达了浓厚的兴趣。鲁雅萍笑着拍拍自己坐的沙发,说,不但这些建筑有80年的历史,连这张沙发也有近80岁的年龄了。菲利普王子惊讶地说:“一张沙发能用近80年,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

宾主双方边品茶边聊天,菲利普王子不仅关心旧建筑的保护情况,还很关心中国社区百姓的生活。

访问结束时,鲁雅萍向客人赠送了自己退休后创作的十字绣作品以及珠子世博海宝,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比利时游客来上海参观游览,领略中国文化。菲利普王子也向鲁雅萍赠送了反映比利时景观的摄影作品集,并在留言簿上写道:“感谢你们热情的接待,希望陕南村同比利时之间的联系能继续发展!”

那是2011年秋天,一个法国家庭造访鲁雅萍家,法国老夫妇差不多九旬高龄,女儿也有70岁左右。与别的外国游客不同,这3位法国人走进鲁雅萍家,情绪格外激动,他们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嘴里喃喃自语。这时,那对老夫妇的女儿看到那张保存了近80年的沙发还在,惊喜地叫了起来:“上帝,怎么它还在这儿?我的童年小伙伴,你还好吗?”法国老人摩挲着沙发靠背,眼睛湿润了。那两位高龄老人也是激动不已。

鲁雅萍这才知道,原来这个法国家庭60多年前曾在这幢房子里住过。这真是太奇妙了!因为这幢房子,那个法国家庭和鲁雅萍一家结下了真挚的友谊。至今,那位曾在这套房子里度过美好童年的法国老人每年都给鲁雅萍一家寄来贺卡,并用中文向他们表达祝福。

分享就是快乐,宽广胸怀锻造出优秀“民间外交家”

多年接待外宾的经历,使得鲁雅萍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外宾感到温暖。2007年特奥会期间,一批来自法国的特奥运动员登门造访。参观完家里的布置和装饰,运动员落座后,由于语言不通,一时有些尴尬。

不过,鲁雅萍和丈夫准备充分,他们拿出几双筷子,手把手地教运动员们使用筷子。这一下激发了运动员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练得很认真。这时,鲁雅萍的儿子不失时机地拿来几个乒乓球和几粒花生米,并讲明规则,一分钟内能夹3个乒乓球和一粒花生米的运动员,可以得到有中国特色的精美礼物。

这个举措让那些年轻活泼的法国运动员大呼好玩,他们分组开始了比赛。鲁雅萍的儿子担任裁判,丈夫在一旁做好服务,鲁雅萍则负责发奖品,法国运动员在鲁雅萍家里玩得不亦乐乎。宾主双方不但打破了语言不通的障碍,还在共同参与的游戏中还增进了感情。

邻居们看到鲁雅萍一家为了接待外国游客整天忙忙碌碌,有些不理解。在他们看来,打开自己的家门接待不认识的人是一种麻烦,也打乱了自己平静的生活。但鲁雅萍一家却乐在其中。10多年来,他们和不同国家的宾客互动,获得了快乐,更收获了友情。

2011年中秋节,鲁雅萍家里来了4位德国客人,一向严谨认真的德国游客对鲁雅萍家里的老物件颇感兴趣,鲁雅萍认真地为他们做着讲解。参观完毕后,鲁雅萍拿出事先备好的哈密瓜、葡萄等时令水果招待客人。时值中秋佳节,当然也少不了月饼。

一位德国客人对鲁雅萍家挂在墙上的二胡颇感兴趣,鲁雅萍取下二胡,为他们演奏了一首中国乐曲《赛马》,优美、欢快而又独特的乐曲让德国客人听得如痴如醉。这时,鲁雅萍的儿子林达弹起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德国客人也来了雅兴,鲁雅萍拿出家里事先备好的单簧管、萨克斯,鲁雅萍的丈夫提议,因为当天是中秋节,大家可以多演奏一些有关月亮的曲子,客人们纷纷赞同,你方奏罢我登场,来了场即兴音乐会。

宾主尽欢后,鲁雅萍还让儿子买来上海特色小吃招待客人。分别时,鲁雅萍拿出精心挑选的印有旗袍图案的书签,作为礼品赠送给海外友人。他们对鲁雅萍一家的周到细心非常感动,在留言簿上写道:“感谢中国主人的盛情款待,让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日子!”

10多年来,鲁雅萍一家接待的海外游客不计其数,很多游客还和他们一家建立了长久的友谊。每年元旦前,鲁雅萍都会收到来自不同国家的贺卡,一些外国友人还通过查字典,用中文向他们一家表达新年祝福。

2014年的元宵节,鲁雅萍家迎来了二次造访的英国利物浦客人。客人世博会期间来上海游玩,受到了鲁雅萍一家的周到接待,客人回国后一直念念不忘,3年后重访上海,再次到鲁雅萍家做客。鲁雅萍感动于英国友人的情谊,和丈夫、儿子带着她一起游外滩、城隍庙,一起吃元宵、看灯展,让客人带着暖暖的情谊满意而归。回国后,她通过网络和鲁雅萍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自己的家,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上海风情和历史,鲁雅萍一家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她也被外界称为上海老洋房里的“民间外交家”。

让鲁雅萍一家欣慰的是,在全国妇联2014年全国“最美家庭”评比中,鲁雅萍一家和上海其他两户家庭一起成为全国百户“最美家庭”的入选者,鲁雅萍还代表家人亲赴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如今,鲁雅萍和丈夫仍守着他们那套洋溢着海外风情的老洋房,热情地接待着一批批的海外游客。鲁雅萍开玩笑地说,只要她和丈夫有能力,就会一直履行着“民间外交家”的职责,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友谊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 / 孙鲁宁

(E-mail:sln9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