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这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性学科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中考语文分值将提升至150分,高考语文分值将提升至180分。笔者一边为这一好消息拍手称赞,一边又思考着如何让学生在中考语文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笔者就中考前如何有效复习古文阅读谈几点经验。
一、古文节奏
诵读可以会意,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当然,出题者也会严格遵守“划一划二不划三”的原则,从这方面来检查学生的常识。
因此,在诵读古文时,学生必须非常把握好节奏:
①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前人之述/备矣 贤者/能勿丧耳;
②动宾之间要停顿。
如:忿/恚尉 以伤/先帝之明 苟全/性命于乱世
③“也”“者”语气词后要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矣 作亭者/谁
④发语词或总起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夏水襄陵 今/天下三分 盖/竹柏影也
⑤“则”后“而”前可停顿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⑥古二今一要慎重
如:可/以一战
不管是选择题还是填图题,都是考查学生的文言能力。如果学生会划分节奏地读,那么也就能大概理解其意思了。
二、古文字词
对疑难字词注音或释义,一般有以下几种:①通假字。如:为天下唱(通倡,倡议);②古今异义字。如:无论(不要说)魏晋 率妻子(妻子和子女)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③词类活用字。如:死(为……而死)国可乎 稍稍宾客(以……为宾客);④一词多义。如:“以”,可翻译为“凭”“把……当作”“把”“用”等;⑤难解的实词。如:弗敢加(虚夸)也。
三、古文翻译
中考出题者一般会选择特殊句式、核心句、古今异义句等文章里有代表性的句子,来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情况。如:“其真无马耶”是韩愈《马说》的核心句,是反问句。“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其……耶”译为“难道……吗?”,全句译为“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如“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这句话中含古今异义词,“十六七”译为十分之六七,全句译为“可是,戍守边疆的也有十分之六七的人会因战争而死”。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反映了作者的乐趣所在,不能翻译为山水的乐趣,而应译为“游玩山水的乐趣,领悟在心中,寄托在酒上”。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有活用,也有省略。“再”和“三”后都要加上“鼓”,然后再翻译。“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击鼓”,全句可译为“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士气就消失了”。如“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倒装句,可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平时,教师让学生背诵全文翻译,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在中考前两个月,学生只要互相抽背关键句子,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加深记忆。
四、古文内容结构
其实,古文也没有那么复杂,由于文言文本身言简意赅,所以概括其内容也很容易,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到文章中寻找。如《与朱元思书》首句“天山共色,古来共谈”、《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也”“太守宴也”“滁人游也”、《三峡》中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都起着总领全文内容和中心的作用。
五、古文主题和作者情感
古文主题或忠君爱国,或吊古伤今,或思念家国,或热爱山水,或感慨岁月,或抒发抱负。如《马说》既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又表达了作者希望领导者对人才的重视,抨击了社会的黑暗。
文言文阅读一般在全卷中占据8分,虽然分值不高,但也不能让它轻易溜走。虽然社会各界对学习文言文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上,而且文言文的篇目增加,考试范围也有所扩大。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取得优异的中考成绩,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联系实际,以语文课本为准绳,辅之一定量的练习,付出常年积累的经验和汗水,才能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盲目性,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使他们跨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