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愉快的活动空间

2015-04-29 00:00:00张红先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11期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愉快的活动空间。下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笔者所在的县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并不富裕,虽然笔者任教的学校条件较好,但是教学条件和环境仍然不理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的天真无邪、聪明智慧,以及对教师的崇敬之心,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使笔者更加喜爱他们。因此,每次上课前,笔者都会精心设计教案;上课时,笔者总是以饱满的精神,与学生愉快地展开合作。笔者相信,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巧问激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15个苹果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学生们议论纷纷,说了许多种分法。然后,笔者又提问:“你们能不能有次序地把几种分法排列出来?”学生经过思考和分工协作,列出了以下排法:

1,5,9;3,5,7;2,2,11;5,5,5,……

这时,有的学生提出:“其实,还有很多种分法。”笔者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一位学生说:“有一种是分成不相等的3个部分,还有一种是分成相等的3个部分。”这时,笔者趁机告诉学生:“后面的一种分法叫平均分。”然后,学生补充说:“分成相等的部分,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这里把15分成相等的3份,可以列出算式15÷3=5,每份是5。”看,学生们说得多好啊!笔者带头鼓起掌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思维也随之层层深入,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觉得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劲。

三、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亲切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学生有了兴致,七嘴八舌地问:“老师,做什么游戏呀?”笔者说:“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除法计算,马上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纷纷说了很多数,笔者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进行判断。随后,笔者又要求学生说大点的数字。笔者只看了一眼,马上就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们对笔者真是佩服极了,急切地说:“老师,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妙招吗?快点告诉我们吧!”于是,笔者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时机,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学生们情绪高昂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快下课时,笔者又布置了作业:“回家后,你们和爸爸妈妈做一做这个游戏,看看他们能不能既快速又准确地计算出来。”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们纷纷告诉我:“老师,爸爸妈妈夸我真聪明!”笔者一听,心想:这又是一个教育的好时机。于是因势利导,对学生说:“你们看,聪明与笨是天生的吗?不是,而是学习的知识越多,人就变得越聪明;不学习的人,只会越来越笨。”从此,拉开了一个“比谁聪明”的学习热潮。

教师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不再把学习数学当作沉重的负担。这样,也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鹭鸶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