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四种读法

2015-04-29 00:00:00邵兰兰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11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发声阅读。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四点:

一、示范读

怎么做示范?一是教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学生示范。教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教师说的:“指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教师只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理解不了,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新教材选用的诗歌、故事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模仿着读,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也非常注重范读。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时,大多数学生读不出文章中那种强烈的感觉,于是笔者就进行了范读,学生也听得很入迷。当笔者要求他们试着读一读时,他们个个都激情高昂。对于语调比较平淡的句子,笔者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来示范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当然,范读要选择好时机,笔者通常不在学生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不出效果、谈不出感悟时才会范读。笔者总是说:“让老师也来试试看,好吗?”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教师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用心的培养,学生一定能较好地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一定能读出味儿来。

二、动作读

也许有人认为只有朗读时感情足够投入了,才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但是,笔者认为动作也可以促进朗读,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古诗教学。如在教学《赠汪伦》时,笔者说:“古人一般是怎样读诗的?你们能不能像古时读书人一样读呢?”学生们此时都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有的学生还把书往两边卷成简状,和古时书生拿书的姿势极为相似。此时,他们的朗读方式也变了,由急速的完成任务变成了有韵味的诵读,个个积极性高涨。下课后,他们还在教室里摇头晃脑地背诗,甚至有的学生还配上了手势。

三、配乐读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配乐读的好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二是音乐配读,能使学生更注重朗读技巧,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读出文章的旋律美。

课文里的古诗词,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齐、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的特点,好似高山流水。在教学古诗时,如果教师配乐读,必定能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配乐读能有效增强文章的节奏感,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散文具有的音乐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情境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色彩鲜明的插图,如果教师把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接触课文,自然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试着给插图配音,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去品味、去体验,就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如在教学《自己去吧》时,笔者展示动画课件,让学生观看鸭妈妈带着小鸭子来到小溪边草坪上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给动画中的小鸭和鸭妈妈配音,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讲究语言艺术,多给予学生激励性话语。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适当地点燃学生的激情:“咱们今天比一比,看谁是朗读课文的能手。”在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如“读得真好听!”“读得真棒!”“读得让人陶醉了!”等。学生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更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以后会更努力地学习朗读技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产生朗读兴趣,热爱朗读,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追求与期待。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乌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