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探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2015-04-29 00:00:00黄慧英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11期

一、确定知识技能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把握引导探究的导向

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它决定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探究的导向,不仅要制订明确具体的认知技能目标,而且要把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摆到重要位置,使之得以充分体现。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往往把“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知识技能目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不能局限于学生发现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关键,还要引导学生找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的依据,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计算方法,学生试着计算例题,搜集各种算法,讨论答案的正确性,最后教师请学生介绍各自不同的想法,然后逐一进行点评和分析,最后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算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尊重并灵活处理教材,设计引导探究内容

在引导探究法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教材,有的学生“探”得兴趣盎然,精彩纷呈;有的学生“探”得毫无生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能否大胆、合理地处理教材,为学生设计好“探”的内容。

如在教学《三步应用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组织学生春游,并提前布置思考题:“现在,我们组织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去春游,需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讨论得出:“要考虑春游的人数、租车、费用等问题。”之后,教师又提供春游人数、客车车型、限坐人数、票价等材料,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探究,设计出最佳的春游方案。春游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回顾、讨论春游过程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拓展、升华所学知识。经过教师创造性地充实和变通,原教材的“死”知识变成了“活”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探索更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引导探究程序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小动物骑不同形状车轮自行车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谁最有可能获得冠军?”这个问题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做好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继而,教师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圆的画法、特征、名称等。”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才能积极性高涨,逐步提高“探”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小组学习运用到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图钉、线绳、铅笔头等工具,让学生分组合作尝试画圈,再互相介绍画法,讨论画圆时的注意事项,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知定点、定长,认知圆。

可见,小组学习方式的运用为探究式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课堂教学的交流渠道更加多样化,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生气,在教师的巧“引”下,学生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掌握“探”的方法,提高“探”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引导探究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时,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发挥其模拟性强、新颖直观的优势,创设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个圆柱形的饮料包装盒,需要多大的金属材料?”从而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柱学具分解成两个相等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测量出圆柱的高、圆柱底面的周长和直径等数据,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运用多媒体演示整个过程。接下来,就是复杂的计算,它不仅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因为弄错一位数、一个小数点而使前面的探究前功尽弃,所以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这两种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为探究式教学插上了翅膀,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林凤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