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2015-04-29 00:00:00余静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11期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有了探索,有了讨论,有了交流,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反思课堂教学,笔者发现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也出现了一些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教学,于是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方法。

一、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课堂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加上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致使数学课堂出现了许多华而不实的现象。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是真实、朴实的,也是扎实的,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思维是真实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是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静静思索时的宁静到顿悟时的兴奋;第二,真实的课堂应有真实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有设疑,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提示与指示,导致自主探究变成了自由探究,小组合作成了走过场。此外,有些教师发现课堂时间充裕,就用“充分探究”来拖延时间,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毫无实效可言。

二、合理、巧妙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材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每节内容都编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教师照搬教材,不考虑教学实际等现象。

如何合理、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真实性原则。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中真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②思考性原则。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考;③针对性原则。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④共参性原则。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能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⑤新颖性原则。设计的教学情境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⑥适量性原则。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保持一定的量,如果过多,会导致学生沉浸其中,而不关注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把握创设教学情境的时机,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悬念情境、质疑情境、尝误情境、期望情境等。

三、精心组织、科学引导

由于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三维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所以教师的组织作用与引导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有时也会迷失自我。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呢?

1.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采取激励性语言、设置教学游戏、创设现实情境等方式,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引导学生的探索方向

为了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把握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学习。如为了保证探究结论的完整性,教师要预设探究过程的展开程度,是让学生徘徊在知识表层,还是让学生专注于一点等,然后再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

4.主导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不足,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传统的“师讲生听”慢慢演变成教师和少数优生回答的现象。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恰当地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和交流讨论的时间与次数,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全体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教师只有坚持数学课堂真实、扎实、朴实的风格,合理、巧妙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保证全体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就一定能实现高效。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青少年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