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

2015-04-29 00:00:00吴秋烨庞培刚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5年31期

【解题技巧】

一、考点梳理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等。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信息等。

二、答题方法

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整体速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对于常考的“史传类”文章,首先要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各类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等;其次还要把握文章所写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最后须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所要说明的道理。对于“写景抒情”类文章,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对于“议论性”文章,要确定文章的观点和使用的论据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

2.审清题干,定位信息区间。题干给考生辨析文句意义指明了方向,也为考生答题设定了限制。比如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内容指向的是思想性格、行为特点还是做某事的原因或作用;表现角度是“全部表现”还是“没有表现”;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等。

审清题干,然后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即确定信息源,进而准确地捕捉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一般而言,有的信息在文本中可能只有一个信息源,有的信息在文本中可能有多个信息源。不管信息源有多少,在阅读时都要把它圈画起来,以备筛选之用。

3.披沙拣金,筛选重要信息。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区间之后,接下来就是筛选,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我们所说的筛选,就是对信息源中的信息作区分: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冗余信息,对于难度较大的主观题而言,还须建立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考生一定要强化翻译与表述的能力。

针对客观题型,要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是否无中生有,添枝加叶;是否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是否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是否前后颠倒,因果混淆;是否词语误解,颠倒是非。主观题型则需要考生提炼出关键的信息。有的信息可直接找出关键词进行翻译,有的信息则需要综合句子的意思来分析。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①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謥詷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榇(chèn):棺材。②謥詷:人名。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臧霸“勇壮”的一项是( )

①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②因与父俱亡命东海③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④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⑤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⑥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陶庵[注]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序》)

[注]陶庵:张岱,号陶庵,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等。

从第一自然段可看出张岱“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重修盘门①双忠祠记

余观建炎②之事,宋之不亡者幸耳。方金兵破扬州,于时,高宗驻平江③,去敌尚远,平江固可守也。蹙蹙焉去之临安,而越④,而明⑤,不暇一夕息。已而敌破建康,道广德,趋临安,由越入明,纵掠海上而归。使其时平江诸将帅,以劲旅遏其冲,俾只轮不反⑥无难者。奈何兵不战而溃,城不攻而下,坐使五十万人并命于锋刃而莫之救!

相传金兵从盘门入,有二士者拒敌于门外,一死于阵,一死于水,而盘门破矣。呜呼!彼守城者,或则侍郎,或则宣抚使,非不显且要也;委而去之,若弃涕唾。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

然自二士之死,里人神而祀之,迄今六百余年。而灵爽⑦益著。二士俱汴人,从高宗南渡守平江,其一刘姓鼐名,盖死于阵者也;其一张姓鳌名,盖死于水者也。祠有明永乐⑧中俞祯碑,以鼐为顺国明王,职天坛传奏司;以鳌为顺济龙王,职盘溪守御司。其封爵莫知何昉⑨,要其来也则远矣。近者祠久不修,里人聚金千两,新其宇。既成,属予记。祠在盘门外灵岩乡,俗名双土地祠,余更之曰双忠。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遂书而记之。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盘门:江苏吴县城南门。②建炎:宋高宗年号。建炎三年,金军连陷南京、临安,帝航海走。③平江:江苏吴县。④越:今浙江绍兴。⑤明:今浙江宁波。⑥俾:使。反:同“返”。⑦灵爽:指神灵精气。⑧永乐:明成祖年号。⑨昉:曙光初见,引申为开始。

1.作者为之“发愤而深痛”,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

2.综观全文,本文所“记”的主要内容有:(1) ,(2) 。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武帝纪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六年春正月辛酉,诏曰:“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

七年春正月丙申,又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中元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遗诏曰:“朕无益百姓,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选自《后汉书》)

1.光武帝如何推行他的殡葬改革措施?(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2.最后一段叙述光武帝与皇太子的对话,其用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