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15套语文卷的作文题兼顾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易于引发考生写出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抒发真情实感,免去无病之呻吟;有意蕴但不隐晦,虚实得当,指向明确而又区分层次,兼顾了不同个性的考生的能力水平和爱好取向,利于考生发挥自身优势;此外反映现实生活,倡导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念。
总体上讲,这15道高考语文作文题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材料作文一家独大
今年全国15道作文题中,考查材料作文的有14道。除了北京卷采用的是命题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或“深入灵魂的热爱”的方式外,其余各卷均考查材料作文。但其作文题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1.寓言故事类材料意外走低。今年,只有湖南卷还采用寓言故事类材料。但是,寓言故事类材料具有寓意丰富性、思维多元性、表述趣味性等方面的特点,它对确定审题角度、训练立意大有裨益,所以考生一定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它。
2.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类材料依旧坚挺。“文以载道”的人文精神决定了我们的高考作文一定要关注现实生活,服务人生社会。这种类型的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它直击社会热门话题,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考生来说,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今年,有4套作文题采用的是这种形式。数量看起来不大,但是覆盖面很广。分别是新课标卷Ⅰ、新课标卷Ⅱ、天津卷和重庆卷,材料作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以新课标全国卷Ⅰ的材料为例: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
这则材料选择的是我们生活中很熟悉的事情,涉及到交通违章、道路安全、微博媒体等等现代元素,让考生感到很亲切。这种反映传统与现实、文明与陋习、法制与人情关系的材料,就非常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
3.名言、哲思类材料成为新宠。在今年14套考查材料作文的试卷中,哲思、名言类材料占了8个,这类材料在启示性、警策性、思辨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比如福建卷的材料:
①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②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③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名言类材料比较容易把握,它的指向性较为明显。对于此题,可以综合起来提炼一个观点,也可以把三句名言,作为三个分论点来论述。
哲思类材料也应该成为研究重点。以广东的“远”和“近”为例,人与自然是一个大主题,既传统又新颖,里面有着非常丰富和可供开拓的内涵和层面,该题目至少可以分三个角度切入:一是“远”与“近”可以理解为学习的途径,“远”可以理解为一种间接的学习途径,如打开电视、电脑这种触手可及的新媒体,这些也是我们感知自然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径;二是“近”可理解为深入实践,到大自然中深入感受;三是考生可以从综合的角度讲,既要近,也要远;既要直接的,也要间接的;既要理论的,也要实践的。考生可以强调,作为学生,感知自然通常是通过书本、媒介等间接的方式,而我们要更加深入大自然,去感知鸟语花香。
名言类和哲思类材料,尤其是表述比较“文艺”的,应该成为考生重点训练的对象。比如安徽、上海、湖北、浙江、山东和江苏的作文,重点思考的立意就是显与隐、主题的大与小、表述的文与质的关系。
二、思辨性的考查成为重点
今年的高考作文,把对哲理思辨性的考查推到了一个极致。所谓思辨性,就是有思考、有分辨、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对问题展开分析。它要求考生在作文时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发散和集中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
今年高考,有一半以上的作文试题考查了思辨性,比如安徽卷的有和无、现象和本质、真相和假象、远和近、现实和虚拟等;广东卷的远和近、虚拟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想和做、自然和社会等;新课标卷Ⅰ的“情与法”“文明与陋习”等。有几套试卷的题目,则直接体现了辩证性,如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湖北卷的“泉水与喷泉”,浙江卷的“文品和人品”,上海卷的“坚硬”与“柔软”。以上海卷为例: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塑造自我的作用,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材料很短,启示很深——“硬”和“软”各代表着什么?从性格的角度看,“硬”可代表性格的坚强,“软”可代表性格的柔韧。从处世的角度看,“硬”可代表坚持原则,“软”可代表灵活变通。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可代表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可代表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需要注意的是,和一般作文可以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不同,材料中有一个关键词——“和谐”,提示我们不应偏废一方,而应关注两者的关系,采取辩证的观点看待坚硬和柔软。
因此,考生在写作时要力求思想深刻,不能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