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河

2015-04-29 00:00:00韩延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5年29期

【原文在线】

家乡的小河

听说家乡的那条小河干涸了,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趁暑假补课间隙赶紧回去看个究竟。(开篇入题,但是就全篇看,未能给深化主题的内容张本。)

“小河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母亲叹息着告诉我。(与上一段内容重复。)

来到那熟悉的河边,我却感到很陌生。眼中的小河已不再算是一条河了,它已干涸得失去了原来的状貌。河底已出现道道裂痕,河岸的绿色也消失殆尽,显出一片灰暗。一眼望去,到处是光秃秃的干泥巴,就连横跨小河的那架“天桥”也沉闷着脸,强忍着岁月的侵蚀。

小河的流水不见了,小河的生机也萎缩了,现在它如同一具干尸静静地躺在那儿,无人问津。

看着眼前的“河”,我陷入沉思。小河失去的仅仅是水么?(此段与下一段都是过渡,显得冗赘。)

记忆拉回到了童年。

那时的小河有着柔情的腰肢,清澈的明眸。两岸有簇簇绿草、丛丛鲜花、丝丝柳条,那真是万般柔媚,千种风情!

小河的水哗哗流淌,曾流淌着我与小伙伴们的欢笑。那时候生活窘迫,村里的孩子想要有一件像样的玩具实属一种奢望,然而我们照样过得很开心,很有滋味,因为我们会自己捏造玩具,这自然得益于小河。雨天湿泥巴到处都有,而大晴天就很难得了,这当然难不倒聪明好玩的我们。大家会光着脚丫站在河边浅水处使劲往岸边泼水,直到把干土泼透,用手轻轻一抠就是一团泥巴,于是大家就在“天桥”上玩了起来。捏成汽车,捏成大炮,捏成盒子枪,凡能想到的我们都能捏成。泥巴弄得满头满脸的,回家免不了要挨骂。这不要紧,大家脱了衬衫裤衩“扑通”一声跳到河里去,痛痛快快地一洗,就一点痕迹也没有了。小河真是我们的游乐场!

小河不但是孩子的乐园,也是家乡人民的生活助手。那时候,乡村没有自来水,洗衣算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然而有了小河,人们就不用发愁了。早早晚晚,十里八乡的人都到小河边清洗衣服,说说开心的事。(这一段仅是草草叙述,未能彰显小河令人难忘的地方。)

我们的饮用水都来自这条小河,每天村里的人都肩挑着水桶到河边打水。小河还为我们农田灌溉提供便利。每到种植季节,人们便引小河的水来灌溉田里的秧苗,浇地里的麦子。有了它,我们家乡年年大丰收。(与上段一样草草而就,不能为突出主题作好铺垫。)

小河流淌着我的美好记忆。然而今天,我的记忆卡了带。

小河,不再传来孩子们天真的笑语。

小河,不再闪动着洗衣女们的倩影。

小河,已没有乳汁给予它两岸的乡亲们了。

触目伤怀,我不禁潸然泪下……(文末呼应前文,整篇结构完整,但全文仅停留在对小河消失的感伤中,并未给人深层次的思考,缺乏深意和新意。)

本文以家乡小河的消逝为题材,真切地表达出作者的惋惜之情,中心比较明确,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文风朴实,语言顺畅,结构完整。但是,所写内容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小河,思想情感也只是停留在对逝去小河的感伤与惋惜中,未能着眼于对写作对象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与思考上,立意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