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训练三则

2015-04-29 00:00:00张善存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5年28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互联网+”行动计划

□陆 峰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李克强总理所提的“互联网+”在较早相关互联网企业讨论聚焦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的演进。

“互联网+”简单点说就是需要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创新2.0模式的发展和演变,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等典型的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推动了“互联网+”的浮现。

互联网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带来的创新形态演变,本身也在演变变化并与行业新形态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如同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以及Fab Lab及创客为代表的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群体创造。可以说“互联网+”是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个过程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第二个阶段是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每个阶段各20~30年)。

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第21个年头,中国迄今已经有6.3亿网民,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都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4月13日)

1.下列对“互联网+”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互联网+”这一概念是由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的。

B.“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进一步发展。

C.“互联网+”实际上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的又一次工业革命。

D.“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政府行动计划。

2.下列对“互联网+”作用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互联网+”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

B.“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方式。

C.“互联网+”驱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常态”。

D.“互联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通信网络的演进和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恰当一项是( )

A.网络、计算、数据、知识是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基本元素。

B.“互联网+”是驱动创新的动力,必将创新2.0演进到工业4.0时代。

C.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D.根据卡萝塔·佩蕾丝的理论,“互联网+”意味着中国正处在技术——经济范式的第一阶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方 铭

中国古代诗人注重在客观的物象中注入诗人的主观情绪,以物比兴,表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文情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又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物色》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又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研究中国古代诗人与诗,就离不开对敲击诗人灵魂的物象在诗中之作用的追问。

《宋史》说苏轼自为童子时“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入仕之后,“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宋仁宗赞扬苏轼有宰相之才,宋神宗每读苏轼之文,“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虽然有两位皇帝的赏识,苏轼一生却屡遭贬谪,“不得大用”,有人认为苏轼如果能“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不过,正像《宋史》的作者所说:“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张雪松教授通过对苏轼一生不同阶段诗作中鸿、牛、月意象变迁的梳理,勾勒了苏轼漂泊生涯中心灵与精神的变化历程,并指出晚年诗作《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中的归鸿、羸牛、月、瓮里意象,是苏轼超越了颠沛流离的人世悲欢后对其一生的总结,是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是人生境界的升华与超越。

清乾嘉之际,搜访金石成为一种学术时尚。湖广总督毕沅醉心于搜集三楚地区的金石遗迹,幕佐严观等主持其事,严观因此作《湖北金石诗》一卷,记录搜访金石文物的过程。王利民教授通过对严观《湖北金石诗》的内容及其文化价值的阐发,特别关注金石印痕中承载的兴废盛衰之气象,以及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贬谪文人群体坚守道义的鲜活灵魂对鄂东文化生态的影响。

楚人屈原是中国贬谪文学之祖,他在流放过程中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寄托了他“九死不悔”坚守理想和正义的高尚情怀,他的诗作是对“诗穷而后工”“悲愤出诗人”的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最好诠释。周秉高教授的文章《屈原的疏放与〈离骚〉的写作年代》通过对“疏”“放”文义的探索,还原了屈原被疏放而作《离骚》的可能过程,并确认了屈原于楚怀王十六年作《离骚》的可靠性。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5月11日)

1.下列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说明了人的感情由于景物变化而改变,文辞则因感情而产生。

B.这句话说明了客观物象对人的主观情绪产生的积极影响。

C.这句话说明了“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的道理。

D.这句话说明了诗人情感的变化会影响对物的认知与描述。

2.关于物象在诗词中的作用,下列分析和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物象是文学理论家理解诗人心情的钥匙。

B.物象与诗人的心情状况息息相关。

C.物象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兴废盛衰气象。

D.物象在一定程度上透露着诗人的价值取向。

3.下列各项对于苏轼人生境遇的分析和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轼幼时即有贤才,且志向远大,因而被两代皇帝赏识。

B.苏轼一生遭贬,这与当朝皇帝赏识却被时人嫉贤妒能是分不开的。

C.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关键在于其骨子里不能“稍自韬戢”。

D.苏轼诗作中归鸿、月等意象的变迁,清晰勾勒出其人生由积极到悔悟的过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王岳川

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一种“回归经典”的文化大潮。人文学者应该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为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眇境界和自由精神。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自己的形象和本质,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和谐、妙道、慈悲是三家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中庸平和、辩证宽容、知足常乐、幽默圆熟的多元特性。中国文化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的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已经被百年历史证明不是东方的福音,而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

人类遭遇的问题,核大战也罢,资源耗尽也罢,环境污染也罢,沙漠化也罢,海啸也罢,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灭人类。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它使得森林毁灭、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物种退化、精神失落、道德沦丧、心态失衡,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

人类的精神生态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在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导引下,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都正在走向“理论翻新时代”和“肉体体验时代”。这些因素在一种“新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当代人的想象、城市的色彩和气质、周边的环境和思维的演变。面对精神生态失衡的消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哲人们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重回乡土、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复归方式。

东方差异性文化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开始了对“东方”的全新关注。如果我们什么都“拿来”而不“输出”的话,东西方文化就会出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可以认为,西方正在吸收东方文化精神而从事人类文化的新整合。换言之,新世纪西方知识界将目光转向东方,必将给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社科认识模式以新思维,并将给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东方知识界带来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勇气和重新寻求人类未来文化新价值的文化契机。

(选自《人民中国·外文版》2013年3月23日,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国文化只要坚持拿来,同时坚持输出,才能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B.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是思想文化,它主要由儒、道、佛三种文化构成。

C.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之境”,中国人以此来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

D.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元性的东方价值整体,并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E.中国文化虽然已经世界化,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全盘西化”浪潮的冲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现代性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的危险。

B.当代人已经从旧的“经验时代”走出,却还没真正走进新的“理论时代”。

C.受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影响,亚洲和非洲人的精神生态遭遇空前的危机。

D.全盘西化并没有给东方带来福音,这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将目光转向东方。

3.西方现代性扩张有什么后果?请结合文意概括。

答:

4.中国现代化应如何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请结合文中的观点,举例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