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展望

2015-04-29 00:00:00比尔·格罗斯
证券市场周刊 2015年34期

全球股票市场在8月份的大幅波动可能会被人们当做是全球经济本身动荡的一个迹象,不仅只有中国如此。长期以来,我都认为美联储最终会进入“紧缩”周期,只不过是时机和幅度问题,但现在看起来美联储的政策“过小、过迟”,其中“过迟”是指其已经错过了2015年初的机会窗口,“过小”是指我认为名义新中性政策利率应该接近于2%,但现在看来名义新中性政策利率将远远不能达到这个水平。然而,美联储看起来将要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只是为了证明其可以开始“正常化”之旅。

我认为,在9月份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应该“一次性到位”地表示出加息可能性越来越大的事实,至少是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是如此,但其措辞必须非常谨慎。美联储已经开始意识到,长达六年的零利率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它破坏了对于资本主义来说非常重要的历史商业模型,例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储蓄意愿本身。如果储蓄萎缩,那么作为其连体双胞胎的投资也会出现萎缩,继而长期生产力会下降,而我们已经看到不但美国出现了这种状况,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

但是,储蓄/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这种失衡并不是零收益率所形成的唯一不良结果。在过去六年之间,甚至是从21世纪初已经开始,人为压低的收益率已经推升金融市场,并且在很多方面影响了实体经济,当前很多财经新闻以及位于华盛顿、伦敦、布鲁塞尔或者东京的各国政府都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认真的讨论,我在下面列出了这些问题。

全球实体经济和金融失衡的表现:

1.全球经济增长:基于大宗商品的国家以及不是基于大宗商品的国家。

2.货币。

3.政策利率与远期收益率曲线。

4.货币和财政政策。

5.收支平衡/贸易平衡。

6.债务水平。

7.具体国家的人口统计特征。

8.股权与债务的风险息差——金融泡沫。

全球经济基于金融的特征是如此的脆弱,它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性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也不能做到这一点。此时所需的全球重大政策变动应该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方向,并且应该强调政府支出,而不是紧缩;而且,各国政府应该意识到,除了能够从“过小的总需求”与“过大的总供给”这一全球问题中短暂获得喘息之外,各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不会带来任何影响。全球必须增加需求,而中国经济必须更为快速地转变为基于消费的模式,发达国家必须通过摒弃具有破坏性的财政紧缩,并开始替换快速老化的基础设施,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名投资者,应该怎么做呢?投资者应该认识到,以上建议过于乐观,德国总理默克尔主导的欧盟不会立即做出改变,而伯尼·桑德斯也不会当选美国总统。全球各国政府目前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既不具有创造性,也不会促进经济增长。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股票市场的资本利得和未来回报很可能非常有限,甚至有可能下行。此外,相对于久期风险来说,高质量的全球债券市场提供的回报将会非常少。如果全球经济增长仍然低迷,那么私募股权及与对冲相关的资产的回报率也不能够在长期内保持高位。在风险/回报的权衡方面,现金或者诸如1-2年期的公司债券等“类现金”资产是我认为最好的投资。这种资产的回报不是很高,但“我不太关心资金的回报率,而只关心我所有的资金能否归还。”

然而,在长期内,投资者本金的归还并不能为大学、医疗或者退休负债进行支付,这基本上是一个我们所面对的全球性难题,因为接近于零的利率限制了未来的资本利得,而且如果提升过高,将会导致可怕的损失。在接近于零的利率情形下,基于金融的资本主义市场现在已经产生了全球性失衡,不仅损害了生产力的增长,而且阻碍了“旧常态”的繁荣。

无论投资者的组合是大还是小(规模大的组合更好一些),在未来可见的期限内,其规模都不会像投资者所想象的那样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