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再下台阶。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经济进入不破不立之年。
2016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和政策分化将进一步加剧。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率先启动慢速加息;欧洲实体经济企稳向好,适度宽松保驾护航;日本经济前景扑朔迷离,满怀期待拥抱改革;新兴经济体面临汇率贬值、资本外逃、经济萧条等多重挑战。经济与政策的分化决定了各经济体的资产走势,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资产价值上升,新兴经济体资产价值缩水;美元将在100-110之间高位震荡,大宗商品不会出现趋势性反转,仍将在漫漫熊途中持续震荡挣扎。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不破不立之年。经济内生动力不强、投资回报率降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经济将再下台阶。供给端收缩:产能过剩致生产减速不止,去产能进入深水区,生产利润双回落。需求端赶底:在制造业、房地产两驾马车失速背景下,投资增速新千年以来首次进入个位数。由于经济回落,2016年失业率会出现明显上升,消费增速且行且慢。全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国际地缘政治风险较为突出,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外贸仍在零度徘徊。经济增长将在6.5%左右继续探底。
通缩魅影挥之不去。从国际环境来看,输入型通缩压力已经存在并将愈发明显。经济增长和结构的变化,去过剩产能和债务重组,不良率上升,都对价格上升产生抑制作用,粮价仍有下跌空间,猪肉不再成为导火索,预计2016年通胀增速降至1.1%左右,通缩压力加大。
货币政策放松是大趋势,价格调控的权重上升。要防止经济的惯性下跌,需要通过加杠杆的方式进行,中央政府将成为加杠杆的主体。债务率上涨是趋势。为降低金融风险,需要低利率的环境配合。同时,由于中国当前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叠加,预计央行会继续保持充裕流动性的低利率环境,但又不会过于宽松,影响到市场的有效出清。预计2016年仍将有1-2次降息,至少5次降准,未来几年存准率将降至10%以下。预计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币值区间在6.6-6.8,日内波幅进一步放宽至3%。
供给侧改革大幕拉开。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频繁强调“供给侧改革”,说明通过增加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达强弩之末。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供给侧改革,内容非常丰富。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资本、技术三大要素,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增加要素的投入数量和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
从劳动力角度看,一方面要通过“全面二孩”政策鼓励生育,延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劳动力人口的有效流动;此外,要加大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资本角度看,主要是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而这又涉及到政府跟市场的边界问题。首先市场化改革要加快推进,要继续提高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水平,让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要着力扭转传统行业资本配置低效率的现状。对于已经丧失盈利前景和严重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强化市场约束,加快关停并转,从而将存量资本及劳动力资源尽快释放出来,通过市场化机制转移到更有效率的使用方向上。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首先一定要摈弃重“产业规划”的理念。要着重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包括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使国有企业负责人、民营企业经营者形成稳定预期,促进要素之间的合理流动,加快培育人力资本,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以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
可见,供给侧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人口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改革、土地政策等等内容。
作者为中信建投
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