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职业人群中超过5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凤凰健康发起了一个题目为 “你‘压’还好吗?”的调查,在接近7000人的调查投票中,接近98%的人,都存在因为压力大导致的各种不同症状,如失眠、多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郁闷、想逃避,甚至有将近10%的网友有胸闷等其他身体不适状况出现。有专家称,我们已经步入“全民焦虑时代”。
【你被焦虑了吗?】
专家简介
腾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09年度全国优秀心理学工作者,辽宁省心理咨询师鉴定评审专家,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沈阳市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沈阳市青少年教育办公室特聘心理专家,沈阳市七彩生活心理咨询管理中心主任。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人人都有心理疾病,只不过病的时间不同。这话乍听有点恐怖,但其实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你为什么总焦虑?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瞬息万变,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生活压力,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产生焦虑情绪。
富人担心自己的财富安全:“我该怎么保护财产”;穷人则忧虑生计:“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太难了”。老人担心自己的身体:“千万可别生病啊”;孩子则忧虑成绩:“考不上重点怎么面对家长”。男人担心自己的事业:“会不会被新人顶了位置”;女人则忧虑家庭:“老公有小三了怎么办”。年底焦虑“要不要送礼”;结婚焦虑“会幸福吗”;出行焦虑“怎么还不到”;吃饭焦虑“今天吃什么呢”……
实际上,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因此,在心理学上又称作现实性焦虑。现实性焦虑的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具有适应性。
焦虑不等于焦虑症
与现实性焦虑相对应的是病理性焦虑。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就构成焦虑症。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紊乱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眩晕、心悸、食欲不振、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等。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第三,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最后焦虑症除了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外,同时伴多种躯体症状。
让焦虑无处遁形
焦虑症的危害不言而喻,但焦虑作为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会累积也会消退,只要能够适时化解,及时调整心态,焦虑并非一个无解难题。
第一步、揪出根源
先分析一下你的焦虑感到底来自哪,然后再各个击破。一般来说,焦虑感源自“不确定的状态”,而行动就是战胜焦虑最好的武器。比如,如果你对事业发展方向心存迷茫,不妨先结合自身情况冷静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然后下定决心勇敢地放手去做;如果你是为儿女担忧或为健康焦虑,不妨换个心态,尽力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那才是帮了儿女最大的忙。
第二步、不想结果
做任何事都会面临挑战,紧张是正常的,这被称为预期性焦虑。此时,不要过多地去想结果,而要试着从中获得成就感。比如,如果相亲前感到焦虑,不妨把这种感觉转化为兴奋或期待等正面情绪;如果体检后担心结果不好,可以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早发现、早治疗才是科学的健康观念。
第三步、转移注意力
焦虑症患者的思维会进入“越焦虑就越胡思乱想,想多了更焦虑”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及时提醒自己分散注意力,防止情绪变得越来越糟。可以做点喜欢的事,比如看电影、听音乐、跑跑步、做家务,让自己远离胡思乱想。多结交性格开朗的朋友或退休后义务帮忙做点事,都能避免焦虑。
第四步、学一招自我放松术
放松的方法有很多,但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最有效。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深呼吸,焦虑时不妨闭目深呼吸三次,让大脑彻底放空。老年人可以浇浇花、遛遛狗,或者为鱼缸换换水等。
当发现自己焦虑了也不要太过担心,要学会接纳焦虑,同时不断的解决问题,焦虑自己就会跑的远远的。
【你以为不是病的“病”】
现代生活方式在给我们带来无限便捷的同时,也衍生出很多现代社会问题,而心理问题就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大项。
“手机依赖”是焦虑
陈女士所在的公司有规定,凡是单位打去的电话,员工因故没及时接的必须在10分钟内回复,否则每次被扣罚100元。因此她老是担心自己听不到铃声,再加上上个月因为这事被扣过一次钱,所以现在只要一听到异样的声音,就觉得是自己的手机在响,每天要这样掏手机看三四十遍,精神很紧张。
?荩诊脉:现代人的确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一旦离开,情绪就会出现极端变化,要么言语粗俗、烦躁不安,要么郁郁寡欢。这些因手机引起的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就被称为“手机依赖症”。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人们离开了某个适应的东西后,潜意识里对周围的恐惧。一般来说,人们担心的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怕由于手机不在身边而耽误一些事情。第二个原因是一些人不断地翻出手机来看,是想向别人显示自己的工作繁忙,以此证明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性。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处方】克服手机依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转移自己的思维,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尽量不去想和手机有关的事,或者将手机转到固定电话上;如果确实因为需要不能关机,不妨经常更换手机的铃声音乐;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分散注意力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阴晴不定是循环型人格障碍
“我有一个朋友,情绪波动很大。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会一筹莫展,就像六月的天气。请你给指教一下,他是不是有什么病呢?”
?荩诊脉:循环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情绪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也称为情绪易变型人格障碍。其心理行为表现常常是无缘无故地喜悦或悲伤,历时几小时甚至几周。情绪发生变化时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也不能控制。因为情绪的变化总是反复出现,所以称之为循环型人格障碍。循环型人格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能够觉察出别人不注意的环境变化,因而情绪受到影响。当类似环境因素周期性出现时,容易产生循环型人格障碍。
【处方】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地留心寻找引起情绪变化的外在因素,加以预防、控制和避免。一旦情绪发生变化,就能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状态,时时提醒自己。也可以告诉别人,让他们来提醒和劝导自己。
婚内空巢是爱情沉默症
俊和莉两人都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而且都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朋友们认为他们的婚姻生活一定和谐愉快。可是在8年的婚姻生活中,两个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他们的性生活也多是“可免则免”。
?荩诊脉:许多人认为,一旦成为夫妻,就都是自家人了,他爱我,我爱她,天经地义,何必再不厌其烦地说出来呢?作为夫妻,他应该做他的事,挣钱养家;她也应该尽她的本分,相夫育子,两人没有必要假惺惺地客套什么的。这是目前一些夫妻对待感情交流所持的态度。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中国的已婚男女一反热恋的亲密与热烈,对婚后夫妻情感的表达往往显得忸忸怩怩,甚至到了近乎无话可讲的地步。这样的夫妻,其实是患上了“爱情沉默症”。
【处方】多在家庭生活中安排一些娱乐项目与交流感情的机会,夫妻间不应当笑话谁主动了,谁得面子了等等,因为主动和热情本身就是对爱人的一种尊重与依赖。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既懂大义,又明细理;既有七情六欲,又会适当地进行表达。那种缺乏温情的、冷酷的男人,实际上是心理不健康的男人。
这些“怪病”你认识几个?
1.疑心病:具有疑心病的人,总是虚构一些因果关系去解释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止言谈。例如见到别人小声交谈,就认为是在议论她(他)。
2.应该病:争论公平,企求绝对公平的结果,总是抱怨对自己的不公平,嫉恨比自己强的人。许多人的情绪被“应该论”所操纵。例如,如果我对某人好,他就应该对我表示感谢,否则,就会郁郁寡欢。
3.依赖癖:有的人依赖异性,一旦离开,便无法支撑起自己的情感生活。摆脱这种情感陷阱的最好办法是要人格独立。
4.赞扬狂:许多人把获得他人的赞许作为自己的一种强大的支配力量,必须要别人的肯定才能心情愉快,其实质是:“不相信自己”。
5.至善狂:至善狂要求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十全十美,到头来,却使自己或别人变得无法接受。
6.自封心:具有自封心的人,总是借口秉性难移,不愿再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其实是害怕约束自己,企求原谅自己。
7.内疚狂:过分的内疚是一种畸形责任感,就是主动承担本来不是自己的责任,这种心情自然是对身心极有害的。
【开启心理潜能的密匙】
养生先养心。我们常听说有人得了癌症,但由于情绪乐观积极,硬是把医生下的“病危通知书”变成了废纸,甚至慢慢自愈了。由此可见,人的心理潜能是多么的巨大,而实现自我“全人发展”就是挖掘心理潜能的密匙,它的要诀是三个“P”。
要诀一:允许(PERMISSION)
日常生活里矛盾冲突在所难免,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心理伤害,都需要我们以全然接纳、允许的心态来面对,具体方法是:㈠、了解自己(对方)行为背后的善良动机;㈡、理解自己(对方)生命成长的背景与历程。
举例来讲,当母亲的唠叨不停,喋喋不休,从家务到街坊,从头到脚,让我们意乱心烦时,如果能想到全世界有谁能像母亲一样,无论我们年龄大小,位阶高低,是否贫富,都一样无条件的爱我们时,就会感受唠叨都是爱!此刻“允许”就发生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谈的“允许”是深刻的,“用心”的去接纳,而非指头脑、理性的理解和接受。假如是后者的话,在“允许”的同时会压抑一份不满和情绪,长期而言,会对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要诀二:保护(PROTECTION)
“保护”又有两层内涵:㈠是释放负面情绪;㈡寻求正面支持。
“释放负面情绪”的一个前提是在情绪发生的当下,能有敏锐的觉知。而后,找一个安全的、不影响他人的环境,将其宣泄出来。另一种释放的方式是“独处”,每晚给自己至少一小时安静的不被打扰的时间,让自己在一天里经历的所有情绪、感觉肆意流淌,待情绪释放完毕,再试着将这些情绪、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当你愈能细腻的了解自己的感觉与感受,你便能知道那些感觉背后的需要是什么。
在清晰了这份需要、这份感觉后,我们就有可能去满足这些需要。在生命里,能满足我们需要的人,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需要你去学会营建生活中的“支持网”。可通过参加课程或各种聚会,扩大交际圈,寻找一些“知音”,可以“谈心”的朋友,彼此相互分享、学习成长。
要诀三:建立亲密关系(POTENCEY)
第三个心理健康的要诀是培养创造亲密关系的能力,提升心与心之间交会的能力。因为惟有亲密关系是满足我们心理成长、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除它别无选择。
培养或创造一种亲密关系,让你与生命里重要的人心贴心,需要提升的有四项基本能力,即觉察、同理、表达、信赖。这四项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拥有的,只能在不停的练习中提高,甚至是在犯错中得以进步的。
生命的花朵,如同自然界里的一切生物,离不开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一样,心灵的成长有赖于真实、真诚的关系维系、支持与滋润,无论是亲子关系、恋爱关系、同学关系、老乡关系、同事关系等等,亲密关系最大的特质是“真实”二字,惟有真实,才能孕育出“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