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

2015-04-29 00:00:00
财经 2015年1期

编辑推荐

中国踏上艰难“再平衡”之路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中国经济在增速放缓的同时,正在经历艰难的“再平衡”。2014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速7.4%,远低于2008年-2012年年均增长9.3%的水平,但放在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减速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以印度为例,2010年印度增长速度为10.1%,2011年降至7.0%,2012年为5.3%,2013年降至4.9%,下滑幅度远超中国。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一半,而2014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0万亿美元。

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正从增长奇迹向常规发展回归,结构也出现了艰难的“再平衡”。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10%降至2013年的2.1%。2014年三季度中国经常项目顺差81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816亿美元,国际收支账户趋于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既有主动原因,更有被动因素。近两年,发达国家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贸易竞争主导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对中国出口形成“前堵后追”之势,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美日欧经济复苏与中国出口出现“脱钩”迹象。

2013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动能普遍增强,各国经济相较于原有增长格局出现程度不同调整,美国制造业复苏带动实体经济复苏明显。2011年-2012年制造业平均增速达到4.3%,已超过2002年-2007年4.1%的平均水平,其中耐用品制造业平均增速达8%,远远超过2002年-2007年5.7%的平均水平。

而随着中国国内要素成本上涨及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2011年至今,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占比累计下降2个百分点,出现“脱钩”迹象。这一趋势也同样发生在中国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2013年,中国产品出口到传统发达市场占比从去年的40%左右下降至37.6%,这一趋势在2014年有所延续。

替代性贸易竞争态势越来越强。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东盟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开始用更加低廉成本要素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

TPP+TTIP+PSA正在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和秩序。当前,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美欧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和多边服务业协议(PSA)重构全球贸易规则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零关税;二是就业和绿色环保的谈判准入条件;三是区域自贸加强。新型贸易壁垒对中国造成严重挑战。除了传统贸易救济,贸易保护主义以国家援助、政府采购等形式隐蔽出现,对中国出口形成新挑战。

同样,在中国内部也正经历投资与消费的“再平衡”。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移,从2009年增速33%回落至2014年9月的16.1%,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从2009年的8.1%降至2014年的4.2%。

投资率下滑有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从产能周期角度看,目前中国正在消化2010年-2011年大规模投资释放的产能,且房地产、地方投融资平台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持续存在,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负产出缺口显示去产能化比较缓慢,制约了新增投资的增长。

另一方面,投资率下滑与资本形成率下降有直接关系。我们利用投资产出弹性来测算投资效率(投资效率常用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来衡量,表示增加单位总产出所需要的资本存量,即ICOR=当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DP增加值,数值越高表示投资产出效率越低),结果显示,1996年-2012年,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平均为3.9左右,与处于相似增长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阶段的ICOR数值明显偏高。特别是随着实际融资利率以及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动下逐步回补,工业企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高投资率已经难以维继。

从消费方面看,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扩大,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消费增长的引擎。2013年中国消费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目前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中国进口以中间产品为主,过去十余年铁矿石等原材料进口大幅增长,但最近几年进口消费品比重开始上升,汽车和计算机等混合用途(既用于消费,也用于投资)最终产品的比重也明显上升,这将有利于全球平衡。

此外,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低端位置,均与技术落后密切相关。未来随着中国国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模式的转变,对全球特别是发达市场的资本设备和商业服务的需求将会继续大幅增长。

预计今后十年,中国高科技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0%-40%。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美国放宽对华的出口限制,维持在中国同类产品进口总额18.3%的市场份额,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就可达到600多亿美元,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也有利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全球技术扩散和技术投资。

《财经网》消息

姚景源:2015年CPI或负增长

在我国CPI持续回落至1.4%、PPI连续33个月下降的背景下,不少机构认为中国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缩局面。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称,从目前数据看,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但是2015年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我们确实要高度警惕通缩压力。

姚景源认为,当下的通缩压力与以往不同。虽然受到出口不足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三期叠加”的结果,是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所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步入新常态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要避免出现通缩的局面,还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

人民币2014年贬值2.4%

人民币兑美元即期2014年12月31日小幅收跌,以全年贬值2.42%结束2014年交易,成为2009年之后首个下跌年份。

招商证券的报告认为,2015年美联储若加息造成的人民币贬值压力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体现:资金外流压力加大、本外币利差进一步收窄。尽管货币政策放松会导致本外币利差收窄,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但2015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及美元资金风险偏好提高等因素,有助于推动国际资本阶段性回流中国。因此,美国加息不会导致我国资金全年处于外流状态。

香港离岸人民币2014年全年跌幅料逾2.5%,亦为2010年CNH交易以来的首现年度下跌,从最近两年情况看,其跟在岸市场的联动日益明显,且该市场正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国际资本对人民币的态度。

上期本刊高关注度报道

2014年12月29日-2015年1月11日

1 "农地入市乐清样本

2 "整体设计农地改革

3 "全球货币战争回归

4 "美国对古巴政策为何转弯

5 "证通公司低调起航

6 "俄罗斯经济冬至

7 "北大试水社会资本办医

8 "民间助推《慈善法》

9 "华为和小米的战争

10 大米去镉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