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直是年轻一代追寻人生梦想的理想之地。因为相比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北上广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更加发达,更具活力,法制法规更加完善,因而也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尽管竞争激烈,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生存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固有的户籍制度也存在着生活待遇、发展机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却似乎丝毫不影响年轻一代寻梦者的不懈追逐。
为什么北上广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网络上一篇署名王远成的文章《北上广打拼的游子,为何远离亲人仍义无反顾?》,编辑部同期刊发“为什么再苦再累都要奔北上广”问题讨论特别启事。作者王远成是千千万万的北漂中的一员,对北漂生活有真切的体验、描述和思考。《北上广打拼的游子,为何远离亲人仍义无反顾?》这篇文章也曾经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在我刊公开发表后,更引起了各方读者的共鸣与热议。很多朋友,包括曾经北漂的知名作家、创业成功者,以及一些社会学者,更多正在北上广奋斗或已经回到家乡生活建设的年轻人,他们纷纷从全国各地寄来文章参与讨论。有的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北上广漂泊闯荡过程中的痛苦与欢乐;有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解读和思考;也有从社会学的高度分析和解答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未来前景。这里,我们将大家的看法和观点作一简单归纳和总结,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一、 大型城市的生活条件和机会结构明显优于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
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较多,教育、医疗资源比较丰富,不少人早早就举家迁徙,把孩子诞生在大城市里。相比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机会和教育、医疗资源较为匮乏。
作者小顺儿写道:“留在北京,其实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太多的资源,全国的青年涌到此,都是为了最好的平台,最触手可及的机会:教育的机会、工作的机会、实现理想的机会。许多人也提议说,要资源平均化,将优质资源部分迁移到二线三线城市,分散北上广的压力。我却觉得这是发展的一个过程,而非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说,北上广资源性集中或许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也只是国家发展过程的一个显现。”
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显著优势被人们普遍认同,读者陈晓函有很生动的描述:“为什么再苦再累都要奔北京,没有为什么。为了孩子拿出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能交得起学费,为了在出租房里买得起冬天的暖气,为了过年回家时买得起一身体面的衣服,为了给家里添一台洗衣机或是电烤箱,为了把自行车换成电动车,为了错过了夜班公交车时不用在火车站熬一晚……对于这样的一群人来说,北京,不过是区别于家乡的一个代名词,是能够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地方。他们不会思考为什么再苦再累都要奔北京,他们只知道留在家乡是没办法更好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而在家乡人眼里,年轻人若不出去打工是靠不住的,更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作为一本文学刊物,我们可以最快最真实地感知到文字工作者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改变命运的故事。诗人花语谈到了她在外漂泊十年的感受,体会十分真切:“转眼十年,时光飞一般从眼前掠过,虽然北漂的生活很苦,有时因为家离办公地很远,不得不租住在别的房子里。但是,北京毕竟是文化艺术中心。在这里,我可以找到同道的朋友,谈诗论画。我用十年在这里生根发芽,十年,我已爱上北方的天空和云彩。即使是雾霾满天的冬天,我也依然不想回到南方去生活,也许,我的根,就在北方。对于我来说,北漂,是另一种寻找,是灵魂里的另一种契合!”浪漫诗意的语言,讲述的却是大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资源优势。
二、竞争环境的巨大差异也导致很多年轻人选择大城市
很多作者谈到,一线城市确实竞争激烈,但社会环境更公平,更宽松,机会更多,人们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竞争,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年轻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一些中小城市,机会、资源相对匮乏,在竞争这些机会和资源时,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家庭和背景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这种事情不仅残酷并且让人恶心。与其让自己在那些地方成为潜规则的牺牲品,还不如来一线城市,至少可以靠本事生存。
作者静水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成为深圳的一名正式教师,他写到:“深圳,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城市。只要你努力,并能坚持下来,梦想总会垂青于你。看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通过考试改变了命运,我也暗下决心,只要再努力一点,我一定也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夜的苦读,几年后,我终于通过公开的教师招考,成为深圳的一名在编教师。在看到自己成绩的那一刻,我哭了。我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我自己。此刻,过往的所有苦与累、痛与伤都不再重要。此刻,所有的背井离乡都是值得的!”
另一位朋友明宇最终定居在了上海,他的总结和静水颇为相似:“四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知道北上广为什么吸引人了,庆幸自己的醒悟、尝试和坚持。在上海,我不需要太考虑出身问题、运气问题、靠山问题、治安问题、回报问题,包括‘被煮熟’的问题。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充满了对努力者的包容,对奋斗者的期待。只要你作出了成绩,只要你足够出色,你就容易得到一份肯定和回报。”
很多人在小城镇就业的体会是“有事没人干,有人事不断”。“有事没人干”,就是说大家都互相推诿,不愿意去干事。“有人事不断”,则是在说那些实习或者不在编人员,整天陀螺似的忙来忙去。或许就连端茶倒水的小事,都得你去干,除了浪费了时间,消磨了激情之外,远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如果你真的安于现状,那么最后也会变成一个没有存在价值的人。这些人,远远体会不到在大都市的竞争之后,那种不断成长与成熟的满足与骄傲。
三、年少时的梦想要在今天实现
杨诗卉对北京的憧憬就没有那么理性,她在《一个北京梦》 里写出了自己的执着,北京就是她圆梦的地方。“憧憬固然与破灭相生相伴,但我顾不了那么多,北京对于我,就是无数场读书交流会、音乐会、进杂志社的机会,小酒吧里与志同道合者的畅聊,聊那被众人唾弃的文学和理想。我站在一个三线城市的角落里憧憬着北京的一切,甚至渴望去呼吸它的雾霾,犹如一条鱼巴望水,犹如在尘埃中仰望苍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明明在同一国度,说着一样的语言,这个包容又苛刻的城市却让生人那么畏惧!畏惧又向往,向往却又怯懦。城外的人道着它的种种是非,而北京城里人的生活呢,却又成为护城河外众人偷偷窥视的万花筒。‘北京’这两个字,简直像刻在我心里的魔咒……有一个声音在我心底不断对我说:‘去北京,去北京,去北京!’”
很多人提到,小时候曾在作文本里写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京,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变成抽象的梦想存在心中。尽管这里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但无论甘苦都是自己的选择,坚持成了留在这里的最大理由,只为给自己一个说法,不让梦想轻易破灭。
四、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很多人在大城市获得了更大发展,创造了更多的财富,造福自己和中国
一直在广东打拼的肖箐对自己的选择自信而自豪,他写道: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自私一点地说,毕竟省城比地市的楼要高,路要宽,泥要少,道路交通要便利,超市商品要丰富,四季水果要丰盛,夜市生活要多彩,医疗水平要精湛,文化气息要浓郁,民主氛围要浓厚。谁不愿意乐在大城市、发展在大都会呢?当然,在这里,需要听得看得忍得耐得,才能往往有得。每当我踏上南方的热土,我也恨不得马上大雁北飞;而每每一踏上故乡的冷土,我又会恨不得马上小燕南飞。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我、爱恨交织的我、乡愁与乡仇的我、不安分与冲动的我、敢动与感动的我、自由与奋斗的我、孤独与独立的我、给别人打工到给自己打工与做自己主人的我——北大学子、教师,国家教育学会“十二五”“快乐高效教学”课题组负责人、“九头鸟英语词汇记忆术(速记)”创始人、香港华仁商学院客座教授、楚风教育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家和商人袁亚鸣讲述了自己几次抓住机遇,发展致富的故事。他在北京买了房,他的认识是“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是世界的北京。北京人不买房,正好外地人、外国人买,这与三四线城市不一样,三四线城市当地人不买就无人买。房价的硬道理是钱多、人多,房就不够,不够就得涨。办个事上北京,一解决就是解放全人类。北京的房子回购吗?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与消费品不一样。彩电冰箱可以加班加点做,可无限制增产,但土地不行。天安门就一个,长安街就一条。前门没地了,前门的房子就坐地起价;望京没地了,望京坐地起价;六环起来了,五环就坐地起价。土地不可再生,但在北京过日子,安居乐业,房子头要紧。等不得你北京人买不买,谁下手快,谁就获利多。”他有自己的智慧和经验,通过买房、炒股,通过各种经营为自己挣得了一片天。
知名作家荆永鸣用文学的语言写出了他的亲身经历。北京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和他生活发展的新的故乡。他的故事最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当代人们的命运,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到了北京之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和我过去工作的煤矿相比,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全新的概念。这座陌生的城市,不仅增加了我对于生存环境的敏感度,同时给了我许多不曾有过的生活磨难和情感积淀。这些对于我的文学创作来说,都无疑是一种馈赠、一种养分,并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可以说,没有我当年的背井离乡,就绝不会有我目前的这些小说作品,是‘北漂’的经历圆了我的文学梦。”他更从理性的高度谈到了京漂的经历:“至今,我在北京已经生活了16年。记得有句话:久居他乡是故乡。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我已经完全把北京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为她的巨变和每一次进步感到欣喜、自豪,也为她在前行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忧心和焦虑。在我的小说里,我对这座城市有由衷的赞美,也有善意的批评——这并不可笑,我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京漂’而已,但身份的卑微,并不影响我对一座城市表达自己的真诚。北京是首都,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同时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在这里,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兼收并蓄,共生共存。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一个生产力大规模迁移的时代中,目前,她以拥有接近百分之四十的外来人口,向世人展示着她的开放与包容——仅此,作为一个从煤矿闯入北京的谋生者和写作者,我便有足够的理由向这座伟大的城市致敬!”
是的,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在北京的日日夜夜都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其间的苦与乐都值得人们倾听。
五、人口的过度集中,环境问题、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大量的流动人口也为北上广带来了很多社会不安定因素
曾经获得过老舍散文奖的张亚丽说到农民工进城之后的种种问题,认为时代的变化,非常剧烈。她提供给读者很多有力的数据。有资料证实,有2.8亿农民留城谋生存,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也跟随而至。最关键的是,他们大部分人没正规劳动合同,没法保障自得利益。新经济体中的制造商与建筑商雇佣农民工,将他们的利益最小化,由克扣拖欠工资,到少发与不发的事时有发生,但还是阻挡不了农民工进城。比如青年农民更愿意在城里,因为城里比在土地上干活风光,享受大城市的消费与时尚的风向标。新工业革命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联手,在全球新经济体中创造新劳动穷人。富士康在深圳聚集30万流水线工人,这些用青春换城市的行动背后,是没有技术价值再生产的“线工”。他们从事一个部件安装的重复工作,据某女工讲,她每天对着金属板打眼10000多次。当青春耗尽时,却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只是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工资仅能维持低品质生存。这种只掌握整体拼装某个环节的青工,离开工作岗位后,再就业的生存技能基本为零。
事实上,国家在十几年前就注意到了过度集中的城市问题,提出了要缓解资源、减少机会过于集中的社会现状。例如国家为了平衡东西部发展,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地区投入更多的资源大力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教育机会、发展机会,从而分散人力资源的流向,使更多年轻人前往或留在中小城市,为他们提供机会。近年来提出的京津冀一体化也是解决矛盾问题的一种途径。虽然国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在通过推行各种政策进行调整和改变,但解决问题终非一日之功。目前来看,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与其他中小城市的差异依然明显。
实现理想未必一定要奔北上广,不奔北上广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实际上,也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逃离北上广”。留在北上广,还是离开北上广?让许多人举棋不定。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小城市、内地城市、西部城市的发展机会在增长,吸引了一些年轻人留在故乡。例如,农民工原来都往大城市跑,但现在不少农村、小城镇的青年也开始选择留在家乡附近的中小城市,成就了近期发展的新趋势。
在谈到中国应该如何改革,才能打破现状,平衡各地的发展水平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李春玲表示,政府现在大力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转移支付,分散资源,促进内地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只是这些政策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逐渐地产生效果。比如京津冀一体化是在2014年提出的,它不可能马上就把非北京地区的机会创造出来,效果肯定有一定程度的延迟,但可以肯定的是,发展方向是对的。事实上,不仅是我国,其他国家或地区也存在发展失衡的现象。年轻人都往大城市或经济中心跑,地区差距越大,这种现象越突出。缓解这种现象,需要政策调整,缩小地区差异,发展多个区域经济中心。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北上广”等城市如同美国的纽约、澳洲的悉尼,凸现出“移民”城市特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这里,走过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各地文化的兼容并收,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倾向。在这些优先发展型城市里,人们能更快、更多、更直接地享受到前沿文化和科技信息的便利,对于自身成长和发展、对于实现自我大有益处;不同地方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求同存异,也带来包容大度的处世态度。从大家的文章中不难看出,虽然中国的城市化带来了种种问题,但机会更多,满怀希望的声音才是今天中国人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