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精巧是增强艺术性之要

2015-04-29 00:00:00刘平
北京文学 2015年2期

今读《朗霞的西街》(载本刊2013年第8期),泪如泉涌,思绪万千。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入的刻画、娓娓道来的叙述,讲述了建国初期,马兰花艰辛而精心地抚养女儿朗霞成长,隐秘照顾曾为国军营长的丈夫,以及几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复杂的情感生活和戏剧性的人生纠葛。小说揭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特殊历史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个人命运的恣意摆布,反映了宏大历史面前个体的无助、绝望和悲戚。同时,世间万物又是相克相融的,盛极必衰,衰极必盛,绝望之中往往孕育希望和新生,蕴含巨大正能量,闪烁着温暖的人性光辉,这也是万古不破的自然法则。

通读全篇,感受最深的是,小说整体布局的精巧,让原本老套陈旧的故事,因为有了别致的结构,而显得出其不意、跌宕起伏,读来也更荡气回肠。小说从西街悠长的历史景物开始着墨,手法细腻,陈述舒缓,将小镇厚重的历史和风物慢慢铺陈在读者面前,古色古香,风姿绰约。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起的大都市里的现代人们来说,这里古朴高雅的文化积淀,是久违的心灵召唤和洗礼;这里纯朴淳良的民风,则是对快节奏生活之下人情淡漠的鞭策和反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典型的北方古镇风貌,既有粗犷奔放的豪情,又有温婉细腻的柔情,更有果敢顽强的坚韧。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在这大气浑厚的自然风物中呼之欲出,慢慢进入读者视野,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读者的神经。

作为一部人物较多、情节曲折、叙事繁杂的中篇小说,故事情节怎样铺展,各色人物怎样登场,人物个性怎么体现,都需要精心谋划布置。诚然,一个巧妙的布局,就像一道美味菜肴,作料配置的多少与先后,不仅影响色泽,而且决定味道口感。无疑,这篇小说的布局别有深意和新意,尤其是陈宝印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因为女儿朗霞过于娇生惯养,到被老师批评,到自我个性的叛逆和自立,并在夜间勇敢地和引娣一起上厕所,发现“鬼”而引发出来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小说的两个重要人物,马兰花与吴锦梅,则属于那个蛮荒年代不同辈分的两个苦命女人。她们既有面对苦难命运和挫折情感的惺惺相惜,又有各自聪慧与内敛的理性,让人怜惜,同情之余不乏敬佩。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读者美好的期许与祝愿中,命运似乎与她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先是吴锦梅的情感和人生出现重大危机。紧接着,故事峰回路转,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变。吴锦梅为求自保,爆出马兰花国军身份的丈夫。这个震惊西街的天大秘密,让吴锦梅解脱了,却置马兰花于死地。看似走出现实困境的吴锦梅,实际上已经永远地背上了良心的枷锁,她的背叛,是对社会公德和良知的践踏,也是对读者良心的折磨与刺痛。这样的情节安排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也让人无法接受,有了它,就会如鲠在喉。但身处那个蛮荒年代,政治上的疯狂和理性的缺失,导致这种戏剧性的人性悲剧却是不争的事实,读来倍感沉重,而从小说结构而言,却是一处巧妙的伏笔。

此外,陈宝印的回归,马兰花对赵大夫求爱的推托,都为小说的整体构架注入了浓浓深情,让人于苦难之中体验人性之美。这几处布局环环相扣、妙趣横生,读起来就像解扣子一样,牵动读者的神经,有着出人意料的意境。甚至马兰花拒绝赵大夫的示爱,也让读者感到不可思议,情不自禁地产生惋惜之情。这种惋惜,直到陈宝印的出现,才令人释然。通读小说,精巧的布局是展现精彩的关键,也是小说的真正技术和技巧所在。在这些巧妙的情节安排中,充分反映了人性的高尚与贱卑、纯洁与混沌,以及那个时代痛苦的集体记忆。

当然,在感叹于小说的精彩之余,也不免有些遗憾。首先是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本来,她以为自己至少要到十八岁,也就是高中毕业才会离开西街,离开这个叫作‘谷城’的小城,却不知道,自己竟会以那样的一种惨烈的方式,和它告别”的介绍,埋下的是明晃晃的伏笔,让原本处在迷茫之中的读者,已然有了某种预感。这个交代有些画蛇添足,破坏了原有的美好意境,让读者从一开始就觉出了某种悲戚的不祥之感。这种先声夺人,在整体布局中发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责任编辑"" 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