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动向

2015-04-29 00:00:00
财经 2015年7期

后续仍将视短期流动性状况,合理调节公开市场资金投放力度和期限,中国央行并不排除运用SLO等手段增加短期流动性支持

中国央行持续逆回购操作

自央行决定从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央行继续给市场提供流动性。

2月10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25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550亿元21天期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800亿元的流动性。25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4.1%,550亿元21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4.4%。据统计,央行在降准后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已投放流动性1100亿元。

央行同时公开市场将有35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全周无正回购和央票到期。此前一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额达到900亿元,创2014年6月以来单周净投放量新高。而自1月22日央行时隔一年重启逆回购工具以来,这已经是央行连续第六次实施逆回购操作。

国泰君安研究所债券团队指出,债市迎来IPO密集发行,24只新股预计冻结资金超过2.1万亿元,2月10日、11日是资金最紧张的两天,预计冻结资金分别为1.8万亿元和2.1万亿元,短期流动性受到影响。但受降准利好因素影响,市场对节后资金面预期较为乐观,对央行继续放松预期强烈。

短期而言,在央行实施降准之后,物价通缩风险加剧,使得央行进一步采取价格型宽松的必要性明显增强。业内人士预计,央行后续仍将视短期流动性状况,合理调节公开市场资金投放力度和期限,并不排除运用SLO(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手段增加短期流动性支持。

近期披露的经济数据,无不揭示出开年经济形势恶化的状况,货币政策需要适时肩负起稳增长的责任。而物价通缩风险加大,对投资和消费的不利影响正在加重,进一步增加适时下调名义基准利率的必要性。

就在央行进行逆回购的同一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月的CPI和PPI数据,当月CPI同比上涨0.8%,为2009年12月以来首次跌破1%;PPI同比下降4.3%,已经连续35个月负增长。

中金公司报告指出,PPI通缩加剧、CPI通缩风险隐现,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部门所面对的实际利率均继续上升,对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这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放松空间,预计未来仍有一次25个基点的对称降息。

招商银行报告亦指出,1月通胀数据全面低于预期,CPI中的服务项目和消费品价格大幅滑落,可能暗示经济放缓开始损及消费,这一苗头值得警惕,央行应加快降息节奏,刺激信贷和消费需求。

从长期看,央行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逆回购操作的可能性仍偏大。因为当前外汇占款持续低增甚至出现净减少,使得基础货币面临供给缺口,需要央行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弥补。类似情况发生在2012年下半年,当时外汇占款陷入长期低增长,央行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

在外汇占款不济的情况下,去年以来央行在数量型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做出的一些调整,很大程度上仍应理解为对冲式的干预,而非主动进行总量放松的做法。例如,市场上关于降准的预期由来已久,但直到最近的数据显示外汇流出的事态加剧,加上短期流动性面临新股发行和春节因素的巨大考验,降准才姗姗来迟。如果未来内外因素导致资本继续流出,则央行后续仍会继续进行干预,降准、公开市场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等仍有想象空间,但货币政策操作总体上并未偏离“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基调。

华创证券宏观分析师牛播坤预计,2015年基础货币缺口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光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填补压力太大,且存在投放流动性期限偏短的问题。因此,今年降准是必然的,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且受制于美联储加息的潜在影响,上半年降要比下半年降空间更大。

牛播坤称,央行可能仍会沿袭201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套路,将廉价流动性的注入与商行的信贷投放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一来可以弥补日益扩张的基础货币缺口,避免全面释放过于宽松的政策信号,也能缓解经济下行期银行惜贷情绪滋生,造成“宽货币”向“宽信贷”传导不畅的问题。

在大的宽松基调下,今年央行会更多地引入定向工具。中金债券预计2015年央行会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整工具,可能还会推出更长期限的定向流动性投放工具,比如3年-5年期的流动性投放、LLF(长期借贷便利)等。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此前撰文写道,注重短期(流动性松紧适度)、中期(推进财政金融整体改革)和长期(重塑经济增长)政策的协调一致,将是规避微刺激累积成中刺激和大刺激、去杠杆演变成加杠杆、调结构难以有效推动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