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支明年“春季躁动”

2015-04-29 00:00:00陈杰
证券市场周刊 2015年42期

在这一波“春季躁动”提前的行情中,小盘股所代表的新兴行业仍将是最大的热点,建议使用“新兴行业+次新股”的“双新策略”。

从历史经验来看,IPO重启并不能称为牛市的起点,因为在牛、熊市中都曾有过IPO的重启——熊市中的IPO重启会带来短期反弹,但不改变市场中期向下趋势;牛市中的IPO重启不会扭转市场短期向上趋势,但IPO恢复后新股供给的大幅增加往往是中期牛市终结的原因之一。过去五次IPO重启之后的市场走势,涨跌不一,没有规律。这和IPO重启的时机选择有关。当然,由于每次在牛市中重启IPO之后,新股上市的规模都是不断加速的,日积月累之后,新股发行过多造成供需失衡往往会成为中期牛市终结的原因之一。

本次IPO重启附带有更优化的新股发行规则,并且能够提振投资者对金融市场改革的信心,这些都是有利于短期情绪修复的——可以把现在当做是2016年“春季躁动”的提前。在本次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中,取消了预缴申购资金的规定,这将会解决“打新”冻结大量资金的问题;同时还取消了2000万股以下小盘股发行询价环节,相当于是用市场化定价来避免新股上市后被爆炒的问题。这两项改革将极大缓解新股上市前后对股市存量资金的分流。另一方面,近两年影响A股市场投资者情绪的并不是短期的经济基本面波动,而是对中国长期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的预期。2015年年初,监管层曾经提出“注册制改革是2015年资本市场头等大事”,股灾之后新股发行的暂停让注册制推行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但最近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使投资者重新看到了金融市场改革深化的希望,这也有利于进一步修复悲观情绪。

但是中期来看,A股市场的向上修复的幅度将很难超越上半年“杠杆牛”的最高水平,且可能会在2016年上半年再次面临供需失衡,因此届时反而要当心“春季躁动”的落空。随着A股市场反弹的持续和成交的活跃,以及新股发行的恢复,可以说A股市场已经逐渐走出了“股灾”之后的非正常状态,进入了一个健康正常的自我修复阶段。但是中期(2016年上半年)A股市场仍然面临一定的供需失衡压力——从股票供给端来看,随着新股发行的重启以及定向增发的再次活跃,都将在中期给股市带来供给的压力;此外,三季报显示证金和汇金已经成为A股近一半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随着股票价格逐渐回到“救市成本价”,今后迟早还是需要研究探讨“国家队”持股的最终归属问题。从股票需求端来看,虽然两融余额近期有所恢复,但在新的金融监管体制下,一定会对“加杠杆”严加管制,A股的资金面将很难回到上半年“杠杆牛”时的最高水平。此外,A股市场已经连续18周出现大股东净增持,但是净增持的金额已经越来越少,随着股市的企稳回升,这一块需求增量迟早也会消失,并且在未来转化为抛压。

年底不会有明显的“风格转换”,推荐“双新策略”(新兴行业+次新股)。具体推荐行业:有政策扶持的新兴行业(新能源汽车、环保、通信设备)、内生增长动力强的新兴行业(传媒、医疗服务)。从逻辑上来看,IPO重启由于主要会加大小盘股的供给,看似对小盘股不利。但其实小盘股所代表的新兴行业正处于导入期和成长期,这些行业最需要通过直接融资渠道来获得输血,以实现持续的资产整合和外延扩张,因此IPO重启有利于做大新兴行业整体的蛋糕,提升相关公司的盈利和估值。从数据统计来看,在2000年以来的五次IPO重启之后的1个月到3个月之间,小盘股的表现几乎都是强于大盘股的(2005年1月的IPO重启例外),但是在IPO重启后的半年到1年之间,则风格上没有明显的规律。 综上,我们推荐新兴行业:新能源汽车、环保、通信设备这三个行业不仅三季报业绩加速,并且能够享受“保增长”政策红利;而传媒和医疗是中国产业结构从制造业向消费服务业转型,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最直接受益者,内生增长动力极强。

作者为广发证券

首席策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