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旺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教学课题内容要求、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合理的认知冲突,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 创设课堂设问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27-02
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如果只限于知识接受、记忆、技能模仿和练习,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思想是僵化的、方法技能是呆板的,缺乏自主与创新,这样的学习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课程改革的主旨是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只有自主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下面就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设问情境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设问需科学、合理、巧妙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所以精心设问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引疑激趣
乌辛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引疑情境,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设置坡度
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难易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知识的掌握过程应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新的知识的形成就不再是无本之源,这样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
3.巧设悬念
悬念能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通过学生在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4.以形助数
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的主要方面,它借助图形的性质,可以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体会概念、公式、定理的几何意义,学生在完成解题的过程中,通过作图,找到图形与数学知识的有效结合点,伴随观察图形与问题解决的双重思维跳跃推进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显得丰满、充实。从而达到以点带面、把“薄书读厚”的目的,这样知识的升华就显得顺理成章、润物细无声了。
5.联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着指导作用。在数學教学中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其次问题的趣味性总能吸引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再如: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它有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加强了学生数学思想培养和数学文化的浸润,让学生在东西方数学文化观的对比中,感受到数学理性精神对人类进步的伟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引入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所以在新知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按照预设的问题情境逐步完成课堂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
三、在教学范例中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范例教学更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范例教学中,注重设问,挖掘问题本质,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再现、理解、创造和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探究问题时获得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进一步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学会从多角度的思考、联想、寻找各种思路,有助于培育思维的广阔性和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增强自主性。
四、在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因此,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设问的目的不是故弄玄虚、华丽取巧,而是为学生的思维开渠引源。所以,课堂上的设问,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思维发展环境。
总之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质疑、论证、认同、升华,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标.
[2]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潘振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尝试.数学通讯.
[4]张晓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通报.
[5]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中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