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接地气 用“心”写新闻

2015-04-29 09:17:37迟道春
新闻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百姓工作者群众

迟道春

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里,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新闻报道也变得多元迅捷,从而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大发展。但竞争也日趋激烈,由此助长了部分新闻工作者的浮躁风气。为了抢占先机,以致急功近利,一些作品在没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就出炉了,臆想成分很多,经不起群众的质问,这样的作品就像浮云一样,深入不到百姓的心里,得不到百姓的认可,自然毫无生命力可言。由中宣部等五部委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我国新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意义重大。各级媒体都开展“走转改”的具体实践,深入基层,聚焦百姓,求真务实地去报道,真真正正地获得了老百姓的欢迎。

要用“脚”写新闻,让笔触贴近百姓生活

在深入基层“走转改”,贴近群众“接地气”的过程中,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一员,与老百姓同劳动、话家常,发现了他们诸多可爱之处,感触很深,创作了系列生动的新闻作品,收获颇多。在当地,有一个叫樊翠兰的三无老人,孤苦伶仃,靠每月几百元的补助生活,政府为她解决了一套廉住房,又捐助给她5000元钱用于装修。可是装修接近尾声时,钱却不慎丢失, 樊翠兰着急上火病倒了,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赶紧拿出自己的工资给她交上了装修款。笔者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电话采访了相关人员,并写了一篇《共产党帮我站起来》的新闻,刊登之后,就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得到任何反响。征求了一些读者的意见,基本认为是典型的“唱赞歌”式的报道,人物语言很“老套”,文章也很格式化,写的比较“假”,所以没有引起受众的共鸣。

得知缘由后,笔者来到樊大娘家,一边和她话家常,一边陪她做家务,整整聊了一天,大有所获。她家的电视、餐具等大部分东西都是好心人赠送的,临别时,樊大娘看着我十分想念自己死去的儿子,伤心地哭了,我也忍不住落泪。回来后,写了《樊老太太的幸福生活》一文,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朴朴实实地描写了她的生活状态。文章刊发后,转载率非常高,很多人打电话索要联系方式,要去帮助她。还有在北京工作的本地人给我发信息说:“看完文章感动地哭了,以为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却真实地发生在阿荣旗,家乡人民好样的,众人齐心协力帮助一位老太太度过难关,爱心满满让人感觉温暖。”还有很多网友表示,原来不是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少,而是少数道德败坏的行为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保持一份爱心与善心,在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在自身尚有余力的时候,做力所能及的事,温暖他人,快乐自己。

一石激起千层浪,用“脚”写出来的新闻得到了受众的广泛共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这次采访,笔者也明白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深刻道理。作为新闻工作者更是如此,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和新闻话语方式,更应该坚持群众路线,以平和的姿态深入民众生活,倾听民众声音,并且当你深入基层、贴近百姓的时候,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感动着他们的感动,一定会获益匪浅,写出的文章也一定会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也会更加准确地触摸到社会进步的脉搏,这样的感受与收获,如果不去切身经历,是很难体味到的。

要用“心”写新闻,让作品滋润百姓心田

由于我们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商业炒作、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此类偏离了新闻本质的报道时有发生,主要是有些新闻工作者耐不住寂寞、抵不住诱惑,迎合利益献媚报道,刻意缺失了深入调查核实的必然步骤;还有一些新闻人职业素养不够、责任心不强、自身懒惰等原因,仅靠材料和网上消息来制造新闻,如此出炉的新闻令读者云山雾罩、难辨真伪,以至反感甚至抵触。有些读者看到一条新闻后的第一反应是:“这是真的吗?”这样不负责任的报道有损新闻行业的公信力,群众自然也不会买账。

前段时间,在采访残疾人创业者常某时,其父亲十分不高兴,数次催促快点采访完走人。后来常某告诉笔者,父亲生气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关于他的报道,有的夸张失实,且把他当成了部门或企业的“托儿”,更有甚者是根本没有经过采访,仅根据网上相关信息,半真半假地制造新闻,臆想他的收入,结果导致了很多员工不满,造成了不良后果,所以对记者存在偏见。常某自己也表示,他们写的那个人不是常某本人。经过和常某的深入探讨分析,回去写了《抵不住那温柔的月光》,文章发表后,常某打电话说:“看到一半我就忍不住哭了,抓住了我的心,这才是我自己,非常感谢你,我们的心紧紧相连。”很多读者也都表示,经历者坎坷、读者心酸,不忍看又放不下,是一个励志而让人感动的故事。常某的父亲竟然也转载了这篇文章并点赞,也改变了以往他对记者的看法。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既要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又要尽量规避各种外界因素,坚持新闻报道的本质,用心去感受,写出最贴近实际的状态,令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样的作品才能获得群众认可,才有生命力。

总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接地气”一词被广泛地提到。对于新闻创作来说,“接地气”尤为重要,坐在办公室里造新闻,一定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深入人心,读者自然是不喜欢看的。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沉下心、俯下身,走入基层,贴近生活,扎根群众,这样创作出的新闻才能经得起群众品读,引得起群众共鸣,也才能将党的声音、媒体的影响力植入百姓心田。同时,作为新闻工作者个人而言,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信赖和尊重,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收获到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阿荣通讯社)

编辑:白 洁

猜你喜欢
百姓工作者群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黄河之声(2021年2期)2021-03-29 01:20:20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不让百姓撇嘴骂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百姓记着你
青年歌声(2020年10期)2020-10-23 10:05:12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44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