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毕生从事职业教育,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 形成与演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16-02
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重要贡献。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和压榨,使这些国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紧锣密鼓地大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技术和管理人员严重短缺。那么,为民族工商业输送人才就成了教育界的一大课题。[1]经过洋务教育和维新教育的相继推进,促成20世纪初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其中,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是两个热点。癸卯学制颁行后,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育,二者比例极不相称,职业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迅速发展起来。
一、早期的实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的父亲黄叔才教过书,但主要是长年在外为人作幕僚,家庭生活并不宽裕。黄炎培幼年跟随母亲孟樾清识字,九岁起到外祖父家塾读书,受《四书》、《五经》教育。黄叔才好打报不平的耿直性格和母亲待人宽律己严的教诲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小时候就接触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后又进入南洋公学特班学习,加入同盟会,与蔡元培一起宣传革命。
年轻时期的黄炎培,曾一度是杜威的追随着。杜威的学说经过胡适等人的宣传,在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黄炎培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多多少少地受到了杜威的影响。黄炎培早年与南通张謇、与无锡荣家兄弟等等实业家们都有着长年的交情,曾起过实业家们的组织者的作用。
1913年,他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主张,旗帜鲜明地举起实用主义教育的大旗。[2]在文章中,他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
接着,黄炎培发表了《小学校实用主义表解》一文,并同杨保恒合作发表了《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等文章,这些文章充分体现了黄炎培早期的实用主义思想,也体现出黄炎培走向生活的务实精神。
1914年他辞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的职务,考察皖、浙、赣三省的教育,发现当时教育制度“学不致用”的弊病,职业教育思想开始萌芽。1916年考察美国教育,了解到欧洲德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繁荣,亲眼见到美国职业教育盛行,受到启发,回国后积极提倡职业教育。[3]他指出当时的教育脱离社會,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教育是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影响和制约的,黄炎培在此时期提倡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观只着眼于教育内部问题,并没有触及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4]他在后期的探索中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和措施。
二、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民族工商业对人才的渴求,以及黄炎培频繁的国内外考察活动,他感到实用主义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实现自己学以致用的主张,因而提出了更直接地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职业教育——这是黄炎培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深化。[5]
1917年1月,黄炎培又赴日本、菲律宾考察教育,发现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给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4]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要发展职业教育。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1917年黄炎培提出从小学起进行职业陶冶,初中阶段进行职业指导,高中设职业分科,建立一个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再补习的职业教育体系。[6]同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黄炎培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宣言书中这样指出:今岁全国教育联合会、各省区代表报告,则升学者仅及十之一或不及十之一。若夫高等小学,今岁调查江苏全省,毕业者四千九百八十三人,而收容于各中等学校者,不及四之一;此外大都营营逐逐,谋一业于社会,而苦所学之无可以为用者也。[7]
20年代起,他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的目的包含了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事业发展、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该职业教育目的的提出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
1926年,他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该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它把兴办职业教育纳入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之中,改变以往就职业教育办职业教育的缺陷。他认为,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培养目标社会化(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社会生活和社会合作的各行业人才)、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学校的专业、课时、教学安排均需根据社会需求和学员的志愿与实际条件)、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职业界的各种力量)。
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尊重学生选择的自由,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为确保职业教育的实效,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要和教育界、商业界等社会各界加强联络,要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贯穿于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始终。
30年代后,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对当时及近代社会的影响依旧深远。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评析
在当时的社会,推行职业教育是一件举步维艰的事情,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政治、经济等的影响,黄炎培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推进职业教育,不愧为爱国民主职业教育家。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于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完善职业学校教学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以黄炎培为主要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影响了1922年“壬戌学制”的改革,不仅使职业教育在学之上正式确立并加强,而且注意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体现了中学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的双重职能;在教育实践上,它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活动的发展,所体现出的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社会化特征,是对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充实和丰富,对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不论是从理论的探索,还是从实践的试验来看,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都是比较完善的,很好地诠释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在思想的侧重点上,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他认为基于“青年谋生”与“社会分业”之需要,应充分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宗旨应包括三方面,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此后,黄炎培又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论和“大职业教育主义”方针,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同时也可以看出其注重个人生计问题。
从黄炎培探索职业教育的过程看,黄炎培早期主张实用教育,后期不断完善、探索,提出系统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产生的,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促进其长远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斌.黄炎培传[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92.
[2]刘巧利.《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C].北京:出版者不详,2009.
[3]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专刊 1987[M].中华职业教育社,1987:67.
[4]刘凤,王小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背景的回顧及启示[J].职教通讯,2010,(7):51.
[5]王华斌.黄炎培传[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95.
[6]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7.
[7]田整平,李肖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0.
作者简介:
胡淑贤(199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