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涛
郑板桥(1693-1765),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进士及第,成就显著。《清史列传》评价其“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他成就的取得.善渎书是一个重要因素 他在《家书》中就读书问题所做的一些论述,人情人理,本义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一、读书要“明理作个好人”
自隋朝科举取士以来,“读书一应试一做官”便成了读书人的正途,人们读书鲜有不想做官通显的 《儒林外史》巾范进巾举后竟然喜极而疯,反映了清代读书人对功名的热衷。同时代的郑板桥对此现象给予了强烈谴责,提出了不同主张,他认为“夫渎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明理作个好人是读书的首要目的。 若读书人道德不张,即使做了官,也很难成为一个好官。很多人一开始读书便入了歧途,一捧书本就像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这样的读书人做官后不顾民间疾苦,中饱私囊,成为残为残害百姓的贪官。清朝贪官污吏很猖獗,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二、读书重在经典
经典,就是自文明开辟以来,历代公认的写得最好和最重要的书,郑板桥建议我们读书要读经典。在《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中,板桥写道:“吾弟读书,‘四书之上有‘六经,‘六经之下有《左》、《史》、《庄》、《骚》,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而已。只此数书,终身渎不尽.终身受用不尽。”以上板桥提到的书,都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经典。读书必有所选择,不可乱渎 清朝时,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图书数日越来越多,仪《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图书就有七万几九千多卷;一个人穷尽毕生精力也读不完如此浩如烟海的书。而且这么多书巾,鱼龙混杂,也夹杂着一写糟粕。板桥对“六经”的评价最高,“六经”是儒家经典,是古书中的精华,在卷帙浩繁的古书中,可谓高屋建瓴之作。读书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板桥从一介布衣成长为同家栋梁并造福一方百姓,与其读书的高度是分不开的。
三、读书要品读精华
首先,板桥反对渎书一眼即过,而不钻研在家书中,板桥教育其弟“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还举例说虞世南、张睢阳等人平生读书只读一遍,不深入,因此也没有佳作留传下来。他又列举了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苏东坡读《阿房宫赋》至四更不倦的例子来证明读书应精读,不应一眼即过。他说“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白遍来……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渎书不精心研究,就不能得到书中的真谛;就像囫囵吞枣,对所渎之书得不到精义,无法汲取其中的精华。相反,精能运多,精通一篇文章,可以触类旁通地了解许多与之相关的书。
其次,尽管板桥反对读书不钻研,但是他也不赞成整本书都精读,他认为只有精华部分才值得精读。他举例说:“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读书就是应该反复品读书中的精华部分,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精,这样才能得到其中的精髓。
四、读书要有特识
在读书过程中,不能尽信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郑板桥认为读书不能依样葫芦,要有特识。他在家书中,教导其弟郑墨“竖儒之言,必不可听,学者自出眼孔,自竖脊骨读书可尔”,还说“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如此见解,是有道理的。稗官野史之言,多不可信,正史也隐瞒了很多真相。若读书人不自竖脊骨,依样葫芦,读什么就信什么,那就成了没分晓的钝汉了。读书时必须善于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板桥在读书中经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世人多认为夏商周三代为太平盛世,而他通过禹会诸侯时有万国,夏殷之际尚有国三千,而至周武王封诸侯时仅一千八百国之递变,认为夏商周三代必为弱肉强食之极混乱时代。板桥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学”的基本意思之一便是仿效、模仿,如“邯郸学步”、“鹦鹉学舌”等成语中的“学”便是这个意思。只学不问,就和鹦鹉学舌一样,不明就里,是不可取的。
五、“书外有书”
学习,不能只拘泥于书本,还应注重书本之外。郑板桥非常注重从书本之外获取知识,他认为“书外有书”。在《板桥自叙》中,他说自己“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板桥认为游于古松、荒寺之间都是在读书。仪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是有限和肤浅的,还应从生活和实践中求真知。生活是智慧的宝库,善于向生活学习,人们将受益无穷。郑板桥不仅认识到了生活对于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还从生活巾学到了真本领。他名震后世的墨竹,就是从生活中学得的他自幼与竹为伴,庭院中种了很多竹子。在窗下读书时,竹影便映照在窗纸上,形成一幅大然墨竹画。风吹影动,墨竹画又呈现出多种姿态板桥学习画竹正是从勾勒这一幅幅竹影开始的。他晚年回忆自己学画竹的经历,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南此可见,板桥学习,不仅读书,还读书外之书,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功夫既在书中,也在书外。
书本之外,除了大自然,还有人类社会。在生活中,板桥善于向他人学习。板桥在游历大江南北时,结交了很多天下名士。他曾宣称:“板桥游历山水虽不多,亦不少;读书虽不多,亦不少;结交天下通人名士虽不多,亦不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朋友间相互交流切磋对提高自身很有帮助。可见,板桥是一个善于向朋友学习的人,通过其遗留的数篇与友人的书信可见一斑。在这些信笺中,板桥就读书、作画、诗词文章等与友人多有交流,遇到问题便虚心向朋友请教。如有一次他去杭州游玩,由于无法确认苏小小墓所在具体位置,便写信向朋友询问,“燮到杭州,遍询苏小小墓所,皆云西泠桥畔是其埋玉处也。然禾郡至今有苏小坟,未知孰是……希指示,幸甚,幸甚。”关于这个问题,板桥有没有得到答复已无从考证,但他勤学好问的精神早已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