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是谁在焦虑?

2015-04-29 00:44
父母必读 2015年1期
关键词:养育育儿妈妈

母亲的心态,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平和愉悦的心,就像是沃土,总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而焦躁不安的心,则像是贫瘠的土壤,开出鲜花的概率太小!

母亲焦虑与儿童行为及亲子关系的观察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争艳,用了几年的时间观察、记录家庭亲子互动,录下了无数琐碎的生活片段,试图在这些亲子互动中发现家庭教养行为的规律,提早干预。她告诉我们,不同焦虑类型的妈妈与孩子会有不一样的互动。她又是如何解读妈妈的焦虑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联呢?让我们来和观察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谈。

王争艳老师提醒我们,据她观察,有这样几类妈妈最容易焦虑。

没有准备好的全职妈妈

有一类全职妈妈,决心为孩子全力以赴,不惜牺牲自己的职场生涯,回家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但这类妈妈恰恰是王争艳老师观察到的比较容易焦虑的妈妈。并且,她们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不完全是因为孩子的养育问题,而是自身的转换和准备没有完全做好。

从工作状态转到全职在家的状态,不是只下决心就能马上转换好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并且需要很好地进行心理调适、家庭关系调适和身体调适。如果没有完全准备好,这类妈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经常出现问题,她自己都不了解的那 种不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经常会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她们会变得更加焦虑。

带着职场潜在焦虑回家的妈妈

30岁左右,是女性既想好好成就自己的事业,迎来职场真正发展的时候,又是在做新手妈妈的时候,这个时候这类妈妈会特别疲惫,心力交瘁。王争艳老师注意到,很多即使是非常重视亲子关系的、有很好育儿理念的职场妈妈,在回家后真正和孩子互动起来也有问题。因为她会把职场上一些潜在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比如和孩子玩着玩着,突然想起某个方案的修改很头疼,明早的例会还没准备好发言,内心便有几分焦虑,于是会微一皱眉,或是脸稍沉了一下。王争艳老师强调,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通过妈妈表情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微信号,感受到妈妈的焦虑和心不在焉。但由于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他常会以为是自己惹妈妈不高兴了,因而自己也变得紧张、焦虑。

完全以孩子为重心的妈妈

还有一类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了自我,全身心地只关注孩子。王争艳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她观察到的亲子互动片段。

一次吃完饭,宝宝说:“妈妈,你陪我玩。”

妈妈:“好,但这会儿妈妈有点事,你自己玩吧。”

说完之后,宝宝就自己在一边玩。

妈妈看看宝宝,说:“宝宝你自己玩吧,妈妈干点事。”

宝宝点点头,继续自己玩。 妈妈又说:“那妈妈去了,你自己玩哈。”

宝宝依旧在自己玩。

等妈妈第三次、第四次说的时候,宝宝突然拉住妈妈不依不饶地又哭又闹:“妈妈,你不能走,你就得陪我玩!”

王争艳老师管这类妈妈叫“需要被孩子依赖的妈妈”。表面上这类妈妈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而实际上,这类妈妈心里是太需要孩子完完全全依附于她了!这类妈妈总是担心没把孩子照料好,稍微有一点事就很紧张,各种担心、各种保护、各种溺爱。而实际上,这种亲子行为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是希望孩子时时刻刻表现出:妈妈,我需要你,你必须在。一旦孩子表现为这样,妈妈的心理才能被满足。一旦孩子表现出独立,妈妈心里就开始焦虑。这其实是在捆绑孩子爱她,绝不是她在爱孩子。

产后抑郁的新妈妈

王争艳老师告诉我们,有产后抑郁症以及产后抑郁倾向的新手妈妈,在带孩子中是很焦 虑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使得她跟孩子的每一点互动,都成为一种很沉重的负担,觉得带孩子的过程力不从心。然后这种力不从心让她更加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处处不行,更加焦虑。像这种类型的亲子互动,在王争艳老师的观察组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了。王争艳老师认为,中国发展之快,逐渐与世界并轨,那么可能很多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也慢慢会与国外越来越相似。产后抑郁,应该越来越要被关注。

没有梳理好自己童年经历的妈妈

王争艳老师一直也在做早期依恋方面的研究,她认为妈妈自身早期依恋的发展与她如何 做母亲,还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也就是说养育模式有代际传递效应:一位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被带大的,就有可能以这种方式来带自己的孩子。有些妈妈在童年期的一些心结没有解开,比如被忽视过、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等,那么她会带着这种困扰去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养育状态就像是在放一首本来很好的音乐时,总有一个背景噪音在同时播放。王争艳老师在做亲子互动观察的同时,会做妈妈访谈。她发现,当其中有些妈妈被问起小时候的经历时,会愤怒或回避,有的甚至会痛哭不止,她认为这都是因为妈妈的童年情结没有解决。这类妈妈会把心结转化为焦虑传递给孩子,使养育过程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异常的行为。

王争艳老师也谈到,虽然焦虑无处不在,但其实每位妈妈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学家,找到自我调适的方法。下面让我们来看看3位不焦虑父母是怎么“炼”成的。

受访专家┃王争艳

分享 你也可以和我一样

我们和孩子的相遇,就像罗大佑《爱的箴言》中所道:“我将真心付给了你,我将青春付给了你,我将生命付给了你,我将春天付给了你……”因为爱,我们想为他付出所有,把最好的都给他。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焦虑、自责、莫名地恐慌,然后,在我们被这样的情绪包裹的时候,恰恰错失了“最好”。

张蓓:放下焦虑,才能给他最好的!

和张蓓相识,是因为她的蓝桥博育总能请到国际一流的专家前来授课,让我对儿童情商管理以及艺术启蒙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一次听课时,她站在专家旁边给家长们当翻译,那时候完全不知道这位身材娇小的女性就是这家公司的掌门人,也看不出来她居然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原来在外资银行做高管的她,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转行。在访谈中,她也丝毫不遮掩地说,自己曾经就是很焦虑的妈妈,并愿意把焦虑到平和的心路历程和更多父母分享。

最痛苦时期的突然觉醒

我在刚刚当妈妈时,也很焦虑,看大量的书,希望保证100% 正确地带好孩子;听到专家的意见就想学,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样的焦虑状态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家庭氛围都因此变得紧张。老大5岁的时候,性格变得很暴躁,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的 状态让我更加焦虑和自责:为什么我那么努力, 却依旧做不好?!

当我终于开始审视自己焦虑而苛求完美的养育状态时,也惊讶地发现,其实在无意间,我已经把“一切事都要最好”的信息和焦虑都传递给孩子了。但他毕竟是个孩子,遇到一些问题时,他其实是因为做不到最好而跟自己发脾气。那时候我才醒悟,原来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妈妈自己的问题。父母放松了,孩子也就正常了。

小儿子完全是在一个放松的养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性格柔和,而且对自己很有信 心,也更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有人经常说自己的两个孩子个性迥异,也许真的是虽是同样的父母,但养育方式有所改变呢!最近微信上父母都在疯转“最伟大的教育是妈妈的情绪平和” 这篇文章,所以希望更多的父母赶紧醒悟过来,放下焦虑,和孩子轻松相处。

最有效的竞争从安全感开始

社会教育资源的暂时不公平性,也是父母焦虑的源头之一。因此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占用最好的资源。但最有效的竞争,应该是孩子自己拥有自信、果断和卓越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根基是孩子能获得安全感,认为自己是被爱的。这可不是焦虑的父母能够给予的,并且,父母的焦虑可能还会耗费孩子很多的精力去平衡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没办法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对外界的探索上了。父母的焦虑就像是头顶上的阴云,自己不觉 察,孩子却能看得清清楚楚,他马上就能感受 到,妈妈不高兴了。这种感受带给他的信号就是“妈妈不够爱我”。当然,我觉得很少有从不焦虑、很超脱的父母,只是当我们焦虑时,要学会调整自己,把那块云去掉再面对孩子。当你能够完全接纳孩子和放松的时候,孩子会很有安全感,全身散发着正能量。

我理解的最好的爱是什么

陪伴

孩子肯定是需要花时间陪伴的,我每天送两个小家伙上学,周末他们跟着我到公司上各 自喜欢的课。公司休息的时候,我会去接他们放学。这样的陪伴,让他们愿意把成长中的喜悦烦恼分享给我。但是,最好的陪伴确实需要父母的心态平和,彼此享受在一起的感觉,而不是在焦虑中相互折磨。

弹性

和孩子相处,其实也需要换位思考,留有弹性的空间。比如规定孩子8点做什么,而他8点3分才做,这没什么,不需要大发雷霆。我们成人自己可能都没有那么强的意志力,何况孩子。和孩子相处和夫妻之间的相处是一样的,有了灵活度,大家才能更放松。

自信

据我观察,其实中国父母真的是很重视教育,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都超强。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自信,如此用心的父母,育儿理论水平如此之高的父母,孩子差不到哪儿去,不要再过于苛求了。我们可能只是需要再自信一些:于众多育儿理论及育儿方式中,选取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去接受。

规划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觉得是需要父母来帮忙做一些规划的,但这不是强迫孩子,也不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强加给孩子,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制定,也要跟着孩子的发展而变化。 或者说,这种规划更像是父母有意识地为孩子 提供出更高、更广阔的平台,能让孩子看到不一 样的事物,那么他就会有不同层次的选择,能花更少的时间达到自己的目标。

最好的状态是平衡

做妈妈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职业、孩 子、老公、老人,以及两个大家庭,都需要搞定。如何平衡其中的各种关系,也决定了自己的心态。

隔代育儿中的平衡

隔代育儿是中国家庭普遍的生活状态,以前我也因此焦虑,过度担心孩子和老人在一起, 会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这种焦虑和与老人之间的矛盾,其实也会传递给孩子。当然,我会尽量和老人沟通,但可能很多父母都和我的感受一样,这种沟通非常困难。于是我选择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尽量和老人沟通,但不强求老人,也不过度担心,让生活变得自然一些。其实即使老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没关系,这正是给孩子真实生活的展示:妈妈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姥姥、姥爷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这正是将来孩子要面对的社会大环境的常态:大家的观点就是不一样的,谁都可以对同一件事持有自己的看法。

职场与育儿的平衡

我个人认为,妈妈在事业方面不那么激进,会更容易平衡一些。另外,我觉得无论你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都尽量去享受自己的决定就好,不要在全职时焦虑自己的前程,而在职场上又焦虑自己对孩子是否有所亏欠。其实只要平衡得当,育儿、职业发展并不矛盾。比如我会选择晚上尽量陪伴孩子,等他们睡了再工作的模式。我也会把一些在创业中悟到的办法,比如舍轻就重、果断抉择等运用到育儿中,也能相互促进,两边都做得更好。

职场心态的平衡

创办“蓝桥”,是因为大儿子当时喜爱画画,我却遍寻不到满意的艺术教育机构,于是萌生了自己创办的念头。它倾注了我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比如让艺术和孩子的生活真正相关;希望孩子与艺术相遇的真正意义,是能陪伴他们在今后的嘈杂世间有一隅心灵的避风港可寻;希望有国际上更多的艺术老师为孩子们带来思 路灵活、多元化的艺术体验。我身边多是金融界的朋友,但他们动辄几个亿的生意我并不艳羡,对于很多扩张的诱惑我也勇于说“NO”,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职场平衡点是我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理想,不是要挣多少钱或推销、炒作某种育儿理念。职场上的平衡心态,也会让自己 与其他事情中更快地找到那个平衡点。

最好的爱,肯定不是伴随着焦虑而来,而是父母在觉醒、放松、平衡之后才能给予孩子 的。虽然我们都不可能做毫无焦虑的妈妈,但我们应该了解,只有心态平和,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作为父母,在育儿中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把握好养育的大方向,可以帮你放平心态,不在每一个所谓的起跑线上焦虑、纠结。

冯毅: 自我成长中的育儿感悟

在清华大学读的本科,又进入北京大学读博士;从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到现在一家资深猎头公司的项目骨干,年轻爸爸冯毅到目前为止的经历足以让我们艳羡又好奇。

冯毅给我的最大感觉是,他在育儿上不焦虑,保持着一种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父母身上不太常见的淡定、从容。这和他本身毕业于名校有关吗?让他不焦虑的养育理念又是什么呢?

清华,北大,并不是神话

记得上高二的时候,学校特意组织我们去清华、北大一日游,去见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但是这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却给了我一份出乎意料的平和心态,而不是预想之中的艳羡与仰视。

等我真正考入清华读本科、又被保送进北大读博士,成为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时,也并没有认为进入这样的学术圣地,就代表拿到了通往成功和卓越的通行证。不可否认,清华、北大的教育资源肯定超过其他高校,但关键在于,这些资源,你能受益多少,学会用到了多少?其实大部分人用得并不多!因此,上了清华、北大,也并不像很多父母认为的,孩子会有神奇的变化和升华。具体能改变一个人的,是他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体验。只有善于思考、善于运用资源的人,才能有突破性的成长。

高考,仅是一个维度上的考验,用试卷成绩区分出孩子的不同。但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是有很多维度的。如果说高考是人生特定阶段的一场竞赛,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终点也没有对手的长跑,获胜的唯一途径就是发现自己,超越自己,成就自己。

具体能改变一个人的,不是名校,而是他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体验。只有善于思考、善于运用资源的人,才能有突破性的成长。

名校,是目标,还是起点?

很多父母在养育中,终极追求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这样的养育目标,也决定了孩子一旦进了清华、北大,或者进入其他国外名校,马上觉得自己全部的人生的目标达成了,从小被父母所期盼的那件事总算做完了,人生从此进了保险箱,我认为这样才最危险!这样的养育目标也充满风险。

以我自己现在做猎头的经验来看,很多知名公司在寻找一个核心高端岗位时,看中的绝不仅仅是这个人是否毕业于名校,而是这个人的视野、胸怀、策略、执行力等多个方面,也就是所谓的综合能力。因此,名校毕业和职业发展,可能在一定的概率上有关联,但肯定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其中有太多的变量。

我想,当父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是孩子进名校,也仅仅是人生的一个起点而非最终目标的话,也许会放松下来,少些焦虑。或者会换个角度去考虑:我们真正的养育目标是什么?应该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不是父母之间的攀比。想想看,上名校,出国留学,这样的期望里,有多少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有多少是基于对自己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可怕!20多岁才开始的第一次思考

从北大博士毕业之后,我也像很多同学一样,选择了科研领域,并且认定自己从事的事 业非常崇高。但是,很快,我就体会到在壮阔目标下的无力和个人价值的渺小。于是,我开始考虑,即使我的志向远大,把自己的整个青春以及全部人生都贡献进去,真正能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多少,又能为这个世界改变多少?如果结论是不能,是不是应该给自己换个定位:自己的价值在哪儿,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我冒出这些念头的时候,已经20多岁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第一次如此思考这些问题!这真可怕!原来我一直只顺着一条路茫然地在走,那是一条被父母、学校以及社会惯有价值体系设计好的路。除此之外,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想走什么样的路,自己能走什么样的路!

所以,我总是在想,什么样的育儿模式,能让我的孩子更早一点意识到去思考这些问题: 他想要什么,他能做什么。当我设定了这样的养育方向时,就不会再去焦虑或纠结于他到底 要上哪个兴趣班,将来上哪所重点小学,如何考进名校,甚至在社会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情况 下如何抢夺……这些都是所谓的“起跑线”,但是,真的抢夺了起跑先机而方向不对,又有何用?

最想给孩子的一种习惯

很多父母都忙着培养孩子各种各样的好习惯,但我更想培养的,是一种叫“走出舒适,接受体验”的习惯。所以我从儿子很小开始,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带他去看世界,增长见识。刚开始外出时,也有不少糟糕的经历,比如在飞机上吐得一塌糊涂,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哭闹、生病,但从现在的状况看,他已经适应得越来越快了。不能因为孩子不适应就永远不给他尝试的机会,没有机会,他永远也适应不了。

回想我自己小时候,一是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二是按部就班地读书、考试,我觉得这种状态最糟糕的是让人没有了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相反还会有一些对新事物的恐惧和担心。所以我想让我的孩子有这种愿意外出看世界的习惯,不惧怕新事物,而且主动接受,主动尝试。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以后做决定的出发点和高度。

现在很多父母也意识到,不应该代替孩子做决定,而应该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可真的让孩子自己做出了决定,又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幸福,因此会在这样的摇摆和纠结中焦虑不安。其实,想让孩子能做出相对明智和正确的决定,是需要他拥有开阔的眼界和见识的,是需要他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的。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只顾兴趣班、考试、升学,那么分数就是他唯一的价值体系。如果他能够跳出来到其他的环境多观察,多体验,那么思想和精神的独立性,为人处世的态度,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成为不同的价值体系维度,帮助他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而不仅仅是别人眼里正确的选择。

当我们能清楚地审视自己的成长,知道自己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时,就能跳过 一个又一个摧毁孩子真正成长和发展的教育陷阱。

中国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让父母的养育状态呈现出悬崖效应——同样宽的路,在普通地方能走得很好,在悬崖边却会心惊胆战,害怕得寸步难行,因为一旦失足就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毁灭。我们如何才能从让人焦虑的“悬崖边”回到平坦美好的自然养育之路?

海文颖: 我们都需要一个温暖、安全、信任的场

她是一位12岁男孩的妈妈,著名育儿畅销书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愿说》正是被她带入中国。6年前,她开始积极投身公益的育儿教育事业。海文颖用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把人的衣服脱掉的寓言故事,来比喻她的浩途家庭俱乐部。她希望浩途营造的那个温暖、安全和被信任的场,可以像太阳一样,把父母的育儿焦虑融化掉。

,就不会再去焦虑或纠结于他到底 要上哪个兴趣班,将来上哪所重点小学,如何考进名校,甚至在社会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情况 下如何抢夺……这些都是所谓的“起跑线”,但是,真的抢夺了起跑先机而方向不对,又有何用?

我曾和你一样焦虑

比较的痛苦

如果自己独自在家养育孩子,可能还好一些。一走出去和人接触,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你可能发现你家宝宝都一岁两个月了,走路还不如某个一岁一个月的宝宝,或者有个宝宝10个月就走得可好了。在交流中,你还得知,走得早的那个宝宝的妈妈从小就每天给孩子进行蹬腿练习,可你好像什么也没做,于是更加焦虑。和别人比较带来焦虑;后悔自己错失教育良机,让人内疚……我自己也是在这样比较和内疚的焦虑中走过来的。

混乱的关心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有一次手被夹在门缝里了,当时我全部的关注都在他身上,真是急坏了,结果忙中出乱,自己下意识地把门拉得更紧,孩子哇哇大哭。突然,我意识到自己的手,手一松,他的手指自然也就出来了。天啊!怎么会这样?!我真是恨死我自己了!

好学的困惑

我最开始在摩托罗拉公司成立父母俱乐部的时候,每个月会请一位专家来做讲座。因为我是组织者,所以每次专家讲座都是我来接待,每场讲座也会从头听到尾。听第一场的时候,我觉得触动很大,听第二场的时候,非常认同,但好像这位专家和第一位专家讲得有点不同。听到第三场、第四场……我开始迷惑,哪个专家讲得更对?那么多育儿方法,怎么我如法炮制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不见任何起色呢?

我的思考

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以及和其他父母比较,最容易点爆育儿焦虑的火花。其实,比较是一种软暴力,它为你找了一个理由,让你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好,自己不够好,然后就开始矫正他、谴责自己,于是暴力开始了。比较也像雾霾,不仅有害,还让人看不清事情本来的样子。怎么做,才能让我们跳出比较,不被比较所控制呢?

儿子夹手的事件,让我悟到:其实在养育中,我们经常是关心则乱,还总是下意识地“越拉越紧”。其实只要手一松,什么事都没有了。父母放松的心是孩子成长的空间。你的心有多放松,就会给孩子留出多大的空间允许他健康成长。真正的放松是对生命规律有所觉察和尊重,心里没有恐慌,会充满安定和温暖。可是,如何才能让父母真的在养育路上放松下来?

数十场的专家讲座让我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专家!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专家。因为没有一个人比你更懂你的孩子,只有你自己最知道在那一刻该怎样和他相处。但是,如何能使父母看到并接纳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并且,知道,就能做到吗?

我在做什么?

带着我曾经的育儿焦虑和这些思考,我开始尝试着做浩途家庭俱乐部(微信公众号: HOWTOCLUB),它的英文名字Howto代表了“爱不 需要理由,爱需要方法”;中文名字有“在育儿的浩浩旅途中我们携手共进”的含义。

走在“悬崖”边上的父母太需要相互鼓励、帮助了。如果能有一个地方让父母释放掉在育儿中的焦虑,那么心就会清朗起来,很容易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但是,普通的聊天形式又容易变成另一种比较,让人更焦虑。因此我在想,什么样的父母俱乐部才能给父母真正的帮助?于是“浩途”营造了一个场:温暖、安全、信任,一点 点地帮助父母从“知道”到“做到”。

给父母安全感

“浩途”当时在研发的时候,我就意识到,想让父母怎么对待孩子,俱乐部就应该怎么对待父母。因此,我们首先要在这里给父母足够的安全感:没有压力,没有说教,没有“比较”和“给建议”。每个人的诉说都不是为了取悦于别人,也不是为了显摆。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放松下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领悟,按照自己的节奏打开自己的心。任何一个人都是这样,在不被评判、不被挑剔、不被比较的时候,才能慢慢淡定地去做自己、感受自己。

父母在这里获取的安全感,让他们知道了回去该如何对待孩子。实际上孩子需要的,也是一个温暖、安全、信任的家,被允许他慢慢找到自己成长的节奏,慢慢按着这节奏长成自己。

关注自我,学会接纳

育儿观念层出不穷,很多父母都会觉得不做是错,一做也错,一路充满纠结和内疚,好像当妈的就是个罪人。其实,这正需要我们克服“关 心则乱”,把关注点先放到自己身上。不能够淡定地接纳自我,怎么可能把接纳给孩子?对自我挑剔,怎么可能对孩子不挑剔?所以“浩途”提倡育儿先育己,先自修接纳自我,包括彼此的包容和支持,相互的信任。

当一个可以接纳自我和善于接纳“新成员”的父母回到家中时,自然也就可以接纳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尊重每个不一样的生命个体及其生长规律。有了这份信任和接纳,育儿不会再 “关心则乱”,也就跳出了比较的怪圈。

从里面打开门

没有人愿意被教育,这是一个铁定的规律。 所以,“浩途”采用的是妈妈们的相互支持,而不是请一个专家过来“教育”你,也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感觉是在“被你说我家孩子不行,该怎么办”的被教育,妈妈们可以自由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诉说,主动采集觉得能帮到自己的信息。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心灵之门,只要他觉得温暖、安全和被信任后,自然会从内往外打开,也只能从内向外打开。

当父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也不会那么自大地想去教育孩子。只要让孩子感觉温暖、安全和被信任,他也会从里面打开门。这个时候,你可以发挥父母的感染力,把我们的价值观 传递给孩子。

教育理念可以触发我们的醒觉、校正我们一些不当的育儿方法。但,只有当我们自己活出成熟、自由、爱与善良时,才有力量允许孩子活出他自己。

猜你喜欢
养育育儿妈妈
偷偷摸摸育儿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育儿神器